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近年來,懷寧縣充分挖掘和開發石牌鎮得天獨厚的戲曲文化資源,通過資源整合和空間聚合,高標準編制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規劃,全力打造全國戲曲文化特色小鎮。
復興千年古鎮繁華盛景
懷寧縣高標準編制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規劃,通過資源整合、項目組合、功能集合,爭取5—10年內建成產業有支撐、文化有內涵、旅游有品位、基礎設施完備、戲曲氛圍濃郁的特色小鎮,打造成“產業、文化、旅游、生態、社區”多種功能融合發展的樣板鎮,重點打造一批國際戲曲創新交流的平臺、一批戲曲文化表演展示的窗口、一批戲曲教育培訓的基地、一批戲曲文化創意中心、一批戲曲行頭制作工坊、一批票友生活度假設施等“六個一”項目庫。
石牌特色小鎮圍繞“鎮區湖區雙核建設,新區老區聯動發展”的總體思路,總規劃面積44平方公里。其中湖區啟動區規劃面積1.2平方公里,充分發揮麻塘湖優質生態景觀資源,建設具有國際品質的會展論壇核心,重點建設徽班博物館、京黃大劇院、東方戲曲大觀園、中國地方戲曲演藝中心等項目;鎮區核心體驗區堅持“維護中保護、保護中開發”,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重點以街巷保護及環境綜合治理為重點,強化古鎮戲曲文化體驗功能,重點開發慶洲河兩岸用地,形成古鎮實景游憩、戲曲研習體驗、戲曲加工服務、大師工作營、戲曲教育培訓等特色組團,復興千年古鎮繁華盛景。
對3.8公頃古街及民宅進行恢復性保護,完成了《石牌歷史街區發展與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并對6處戲服、戲劇盔帽、道具作坊制定了保護方案,搜集整理戲曲文化相關資料600部(套)。“懷腔”和石牌戲曲盔帽制作工藝被列為安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鎮從事戲服、盔帽制作及銷售企業10余家,民間戲劇班社等戲曲表演機構20余家,從業人員700余人,每年演出達1000余場次,觀眾達20萬人次。
文旅融合展現“詩意小鎮”
懷寧縣將文化旅游產業納入縣內“3+1”主導產業體系,配套產業發展扶持專項資金1億元。縣財政每年預算安排1000萬元專項用于石牌鎮區基礎設施建設補助。建立開放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的市場化運作平臺。
同時著力實施生態環境治理、綜合環境整治、鎮區綠化提升、美麗鄉村建設、道路暢通、水利改造提升等重點項目14個。實施城鄉環衛保潔一體化工程,全面開展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和改廁“三大革命”,有效改善了鎮區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