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近日公布了276個全國特色小鎮名單。這是繼去年首批127家特色小鎮之后,住建部公布的第二批特色小鎮名單。
隨著政府對小鎮建設支持力度的加大,去年以來特色小鎮建設關注度也不斷提升,成為投資、建設及規劃領域最熱門的話題。
各地如火如荼展開新一輪小鎮建設的時候,什么樣的小鎮有可能成為更有活力、發展更長久的生命體,也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對此,思納史密斯集團董事長朱軼俊指出,同時具備有生產、生活、生態這“三生”,可形成良性內部循環互動的特色小鎮,更容易成功。
在朱軼俊看來,特色小鎮與經濟園區的區別在于,經濟園只是工作場地,缺乏生活場景,相對過于冷冰。而特色小鎮不僅包括工作,還涵蓋生活,以及宜居的生態環境。沒有形成產業、生活與環境之間內部的自我循環,單一的經濟園未來的發展會出問題。
什么樣的小鎮更容易成功?
“具有特色生態、聚集產業,有區位和交易優勢。區域和交通的便利,將帶來人口的聚集,人口的流入也將能帶來產業聚集。產業是內核心,交通是首要。隨著人口不斷聚集,也會帶來豐富多彩的文化和生活場景,使小鎮的生態更加多元化。”朱軼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產業,成為小鎮發展中,最重要的核心內容之一。
據思納史密斯集團對全國部分小鎮的抽樣研究,目前國內小鎮建設產業布局主要分為兩類:以文化旅游為主導產業以及以工業、農業、高科技、金融類為產業的特色小鎮。
研究人員指出,以文化旅游為主要業態的小鎮,其發展難度相對于特定產業略大一些。原因在于文化旅游有其特殊性及地域特色,生活環境及文化脈絡不容易因資金投入而發生改變。當面對市場需要變化時,文游小鎮可能會面臨調整的難度。
這一輪起源于浙江,隨后速度在沿海江浙、京津冀鋪開的小鎮建設風潮,與地理位置優勢有不小的關系。
“產業轉移不會輕易從一個區域轉移到另一個地方,一定有其轉承疊代的原因。而城市與小鎮之間產業的轉移或承接,也會經歷一量級變化的過程。除交通優勢,長三角人口、產業密集度比較高。西北目前的交通在加速完善,但人口和產業密集度相對還不夠。如果以本土文化、景觀為依托做小鎮,是不錯的選擇;隨著人口的聚集未來也可能會逐漸成為產業、文旅雙核發展的小鎮。”朱軼俊說。
記者了解到,在浙江京杭大運河邊上一個名為荻港小鎮2.4平方公里的絲綢小鎮成為特色小鎮中產業、文化旅游雙核發展的典型。
位于運河邊上的該千年古鎮,一直以絲綢蠶繭交易為基礎。湖州利用太湖南岸天然資源,發展為蠶漁塘的天然農業循環鏈:桑養蠶、蠶養漁、漁塘肥田,使生產與生活方式變成息息相關的生態鏈。另一方面,江南水系又形成了一種生活狀態和社會體系。
浙江推廣特色小鎮后,荻港小鎮加入一部分產業用地,增加了產業的比例。在保留農業循環的同時,將高新科技運用融入到小鎮。通過引入高端人才,將蠶繭做醫用蛋白,小鎮產生更加高端、加入現代元素的新產業。結合湖州絲綢初級加工已經外溢的態勢,該小鎮將新的外部人才引入進來,在傳統農業產業基礎上,又將一產和二產,通過文化旅游包裝,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一個小鎮。
在小鎮建設大批量上馬之際,專家指出如果定位不準,小鎮建設發展可能會受到局限。
“不成功的特色小鎮,首先是因為定位不準。沒有好的產業規劃,未來發展是沒有動力也很難找到準確方向的。產業定位不準,很容易走偏。每個地方,都應該挖掘自己的產業基因,找出自己的特色。把小鎮放到周邊區域,甚至整個中國,來論證自己是否有獲得發展的產業基礎。”朱軼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