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開始,一種肇始于浙江、以區域性空間再造和增長要素集聚為主要特征的城鎮化模式——“特色小鎮”橫空出世,并迅速推向全國。風口之上,泥沙俱下。結合江浙的考察學習和省內的實踐探索,亟須精準把握特色小鎮內涵、冷靜厘清思路,否則很有可能把一部好經給念歪了。
其一,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和產業園區,而是創業創新的集聚空間。
浙江的特色小鎮,與建制鎮性質完全不同,既不來自行政設置,亦非一級行政單元,其空間范圍也比建制鎮的轄區范圍“濃縮”得多,一般規劃面積僅有3-5平方公里。特色小鎮,雖然名為“鎮”,但其屬性實非行政意義上的建制鎮。小鎮規模不宜過大,應是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如果按建制鎮的規模來建設,一方面投資體量過大,不好把控;另一方面會與原有的行政管理體系重合,不好區分。創建特色小鎮的真正目的在于優化生產力布局,積極引導創新要素在一個特定空間集聚。比如,余杭區夢想小鎮面積約3平方公里,集聚創業人才近8700名、項目910余個,吸引了阿里巴巴集團總部等,營造濃郁的雙創氛圍。
其二,特色小鎮不是單純的新農村建設,而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有力抓手。
因為發展空間的限制,特色小鎮一般相對獨立于市中心,多建在城郊結合部。她能夠帶動周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輻射周邊美麗鄉村建設,有利于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城市文明迅速向農村擴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村、鎮再造,是今后湖北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的重要內容。部分村、鎮,特別是位于大城市直接輻射區內的村、鎮,可以通過村、鎮再造演化為特色小鎮。我省各地的村、鎮中,有一大批這樣的特色小鎮“預備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田園綜合體”概念,提出社會資本參與、創新商業模式、城鄉元素結合、多方共建共贏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路子,由此為重塑中國鄉村帶來無限想象,也為特色小鎮建設提供有效路徑。
其三,特色小鎮不是只盯著文化旅游,而是聚焦“專、特、新、高”的產業特色。
我們認為,特色小鎮建設的主流方向,不應該是旅游小鎮,而應該是產業小鎮,而且是高端產業小鎮,在教育、科研、金融、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都要有所布局。在首批25個江蘇特色小鎮創建名單中,以培育物聯網、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的特色小鎮占了一半以上。從湖北省的情況看,正在規劃建設的多是文化旅游類項目,而對產業的關注則明顯不足。有一些名義上叫產業的,本質上還是旅游。比如健康養生、會議培訓、婚紗攝影、手工藝品生產和體驗之類的,從產業分類的角度來看,都屬于大旅游產業或者叫“旅游+”產業的范圍,屬于旅游業的衍生或配套服務。特色小鎮的產業,不求小而全,但求小而精、小而新、小而專、小而特、小而強,居業界領軍地位,至少是某個細分領域的單打冠亞軍,如此方能集聚信息、資本、人才和項目等各類資源,形成優勢突出的“一鎮一品”,使產業成為特色小鎮堅實的內功和有力的支點。
其四,特色小鎮不是只有產業形態,而是生產、生態、生活“三生融合”。
特色小鎮建設不是一個純經濟行為,需要進行多維度的謀劃,需要拓展“三生融合”的新思維。“三生融合”是一種全新的理念,即按照先生態、后生活、再生產并最終有機融合的原則,打造優美宜人的生態環境,同時提供高品質的生活空間,吸引人才,并同步布局相關的產業鏈、產業集群,營造良好的產業生態圈。只有按照“三生融合”理念打造而成的特色小鎮,才能既宜業,也宜居,還宜游,才能形成持續的成長動力與活力。特色小鎮的持續聚力發展,還需要全方位和高水平的綜合服務。生活服務、生產性服務、各類公共服務等一個成熟城區應有的一切服務,缺一不可。我省一些地方準備以產業園區為基礎申報特色小鎮,但那里只見廠房不見社區、只見新鎮不見新人,員工晚上都回到市區去住,園區一片死寂,成為空城。沒有人氣,特色小鎮就失去了生氣和靈魂。真正的特色小鎮應該是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活力之城。
其五,特色小鎮不是新一輪的圈地開發,而是城市更新與再造的契機。
發展特色小鎮必然是基建先行,一個特色小鎮的基建規模可能達到百億級,附帶而來的還有多重政策支持和優惠。對此,地方政府和地產商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要防止陷入到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的誤區之中。堅持有重點地發展、有條件地發展,一哄而上的結果必然是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科學確定鎮建設總體規模,防止工業、商業、旅游、文化等大型項目建設規模過大,堅持集約節約,著力提高單位面積、單位投資、單位人口的產出。還要避免地方政府進行“土地經營”的沖動,防止特色小鎮“房地產化”可能導致的房地產業對其他特色優勢產業的擠出風險。為了消除特色小鎮建設中出現的種種亂象,住建部發布通知強調:尊重小鎮現有格局,不盲目拆老街區;保持小鎮宜居尺度,不盲目蓋高樓;傳承小鎮傳統文化,不盲目搬襲外來文化。特色小鎮不需要表面的奢華,需要實實在在的內涵;不需要勞民傷財,需要因地制宜。要克服浮躁、急躁情緒和急功近利思想,堅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追求卓越、崇尚品質,把特色小鎮建設成為傳世精品。
其六,特色小鎮不是政府評選出來的,而是市場主體創建出來的。
特色小鎮的成敗,不在于政府是否給帽子、給政策,關鍵在于企業是否有動力,市場是否有熱情。小鎮創建不是由政府大包大攬,而是堅持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實現各類要素有機融合。政府應該做的是做好編制規劃、保護生態、優化服務,引入有實力的投資建設主體,讓市場主體和當地居民成為小鎮開發建設的真正主體。目前,浙江的每個特色小鎮都明確了投資建設主體,由企業為主推進項目建設,主要形成了企業主體、政府服務,政企合作、聯動建設,以及政府建設、市場招商三大模式。在小鎮的日常運營管理上,則采用市場化運作方式。讓那些長于小鎮運營管理的專業企業,通過招投標方式獲得小鎮的日常管理資格和業務。入住小鎮的企業,依據明確的規制享受相應的政策支持和服務,其生產經營活動則享有充分的自主性。在浙江,特色小鎮都是創建在先,評定在后,符合標準和條件后兌現獎勵;評為特色小鎮的也不搞終身制,實現動態調整。這樣才具有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