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一場以特色小鎮建設為主題的城市競賽正如火如荼地上演。就在不久前,住建部公布了第二批276個全國特色小鎮名單,與2016年10月擬定的第一批127個相比,數量翻了一倍有余。借著政策東風,幾乎是一夜盛開花千樹的特色小鎮,成為城市發展路徑和產城融合的新載體。
特色小鎮一夜爆紅
實際上,自2016年2月國務院頒發《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培育具有特色優勢的小城鎮以來,“特色小鎮”這個并非全新的概念就被推到了聚光燈下,一夜爆紅。
公開資料顯示,第一批特色小鎮的總投資規模就達2000億元人民幣;2017年,住建委與政策性銀行又達成合作協議,將為特色小鎮建設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2016年7月21日由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三部委聯合提出的“到2020年我國將培育1000個左右的特色小鎮”目標,在短短一年的時間里就完成了40%。
特色小鎮何以發展得如火如荼?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認為:“它的提出是對我國30年城市化道路的一種總結和反思。我們或許可以通過合理的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分布,推進小城鎮的發展,以更好地帶動實體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在我們意識到之前,市場本身也在做選擇:城市發展過快、發展成本過高、承載人口壓力過重、房價上漲脫離合理范圍……真正的實體經濟需要尋求成本洼地,特色小鎮也許可以破解矛盾。”
但是,對于開發商們而言,最具吸引力的是產業聚集帶來的人口聚集——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房子。在城市“土地戰”和“銷售戰”愈發殘酷的現實下,“下鄉赴鎮”為他們開辟了新的出路。
熱潮下需要冷思考
宜居小鎮、產業新城、現代制造、商貿物流 、休閑旅游、傳統文化、美麗宜居……一個個各具特色的小鎮,猶如一顆顆閃亮的明珠鑲嵌在神州大地。特色小鎮,已經成為勢頭強勁的產業風口,為經濟建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一個怪圈是,無論什么出發點的政策,最后總能被開發商和相關利益者變成房地產生意。體育、文旅、教育、養老……幾乎無一不成了房企的新故事。特色小鎮當然也不能幸免,個別地方政府申報特色小鎮是為了獲得項目支持和土地指標,也有些房企喊著建設特色小鎮是為了廉價圈地大舉開發。對此,業內專家指出,這種刻意“找”特色小鎮的舉動就是本末倒置。特色小鎮的發展是市場自動選擇的結果,特色先要“存在”,繼而才能被“發掘”和“精修”。
李鐵表示:“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特色小鎮也是。一個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小鎮,要通過聚集效應形成產業繁榮,過程可能需要十年八年甚至更長時間,一時興起或跟風逐利都是不可取也不會長久的。”
戴德梁行北中國區策略發展顧問部主管王晨總結了特色小鎮的政策制定應該具備如下共性:
第一,政府應下放更多自治權給地方,主要包括獨立的財政權利、總規劃師制度,以及對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因為地方最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求。
第二,通過政策引導專業化產業聚集。措施可包括引進具有傳承身份和品牌效應的手工藝商家,對私營企業和個體經營予以更多政策保護和支持等。
第三,吸引合格人才,注重對年輕人才的技術培養和質素提升。
第四,重視與大城市的合作互通,使特色小鎮在與城市的交界點起到樞紐作用,這就需要引入一些醫療、交通、教育等方面的更優政策。
其實,“特色小鎮”的名稱和形式并不重要,有些叫“特色小鎮”的名不副實,有些不叫“特色小鎮”的反而可圈可點。只要以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開發理念為代表的城鎮化發展的趨勢正確,我國的特色小鎮,又豈止名單上的那些?
產城融合才能綻放魅力
盡管各地“大干快上”特色小鎮各出奇招,但政策研究者、機構觀察者都清楚地看到,在一片繁榮之下,特色小鎮存在的問題不少。
最普遍的是“千鎮一面”,浙江搞水鄉,江蘇也效仿;山東某小鎮的“特色”,在福建居然也有。其實,在特色小鎮的建設進程中,除了強調特色,還必須強化產城互動、產城融合,使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相互交融,避免城鎮化發展的空心化。
值得肯定的是,很多省份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四川省在近日出臺的《關于深化拓展“百鎮建設行動”培育創建特色鎮的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在600個“百鎮建設行動”試點鎮中,將重點培育創建100個左右生態宜居、文化創意、科技教育、現代農業、旅游休閑、商貿物流、特色工業等7種主要發展模式的特色鎮。重慶、福建、吉林、河南、貴州等地也結合自身實際,以建制鎮為基礎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探索,發展了一批專業小鎮,很好地促進了產城互動、產城融合。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認為:“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的新平臺,將低端產業升級或轉移,‘騰籠換鳥’發展高端產業,城市管理水平、城市服務水平也將整體提升;反過來,城市管理、服務水平的提升也將促進產業的提升。”
著名建筑師何鏡堂在談及特色小鎮時表示:“‘特色’二字應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特色’在于‘產業特色’,產業是基礎,沒有產業依托就是空中樓閣;第二,‘特色’在于‘環境特色’,強調城區的合理布局,方便生活,方便生產;第三,‘特色’在于‘文化特色’,要把各地不同的風土文化融入特色小鎮建設之中,強調文化自信。我們要改變過往產業區、居住區分離的理念,做到產城結合,并營造人與產業、自然相協調、互動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