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特色小鎮,剛剛經歷了每年一次的大考,這份不久前公布的成績單,讓“差等生”們如坐針氈。
8月2日,全省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現場推進會上,公布對前兩批特色小鎮創建對象和培育對象的考核結果:78個省級創建小鎮,在2016年度考核中,6個被警告,5個被降格。
而在去年的考核中,這組數字是:37個特色小鎮,3個被警告,1個被降格。
“這就是優勝劣汰,這個速度在加大,預計明年力度會更大。”8月4日,在對11個被警告、降格的小鎮的約談會上,省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翁建榮說。
什么樣的小鎮會被警告、降格,甚至慘遭淘汰?
“11個小鎮之所以被約談,很重要的原因是推進不力,建設滯后。”翁建榮表示。
隨著浙江省特色小鎮第三批創建名單的公布,浙江已大致形成百個特色小鎮的布局,截至目前,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對象升至108個。從這兩年的成績單中,我們已能看出特色小鎮建設中存在哪些共性問題,什么樣的特色小鎮是要警告降格的。
投資額高,反而吃了苦頭
這次2016年特色小鎮考核結果公布之后,磐安江南藥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施雄飛暗暗出了一口氣:辛苦一年,總算打了個翻身仗。
去年,浙江特色小鎮的首次大考中,磐安是3個被警告的小鎮之一,100分的總分,得分32.9分。
“當初浙江向全國推出10個特色小鎮典型時,我們排在第一個,怎么會想到2015年考核時,竟然被警告。”對于這個結果,施雄飛坦言2015年做得的確不太好,但警告是萬萬沒想到的,“我們當時想,怎么樣也是合格。”
《浙江省特色小鎮創建導則》曾明確“第一年完成投資不少于10億元,26個加快發展縣(市、區)和信息經濟、旅游、金融、歷史經典產業特色小鎮不低于6億元”。
屬于歷史經典產業特色小鎮的江南藥鎮2015年的投資達到了10多個億,遠超標準。
但恰恰是這個巨大的投資額讓江南藥鎮“吃了苦頭”。
“說我們規劃不清,本來只考核江南藥鎮這3.9平方公里,但我們把新城區的產業都計算在內了。”磐安江南藥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陳高對當時省里的兩句評判印象深刻:固定資產投資界限不清,有拼盤現象。
投資多就可以了嗎,萬一亂投呢
知道考核成績后的那段時間,分管的縣領導每個星期都跑來一趟,開會研究找短板,每個人都要談點內容出來,施雄飛也做了反思,“其實我們當年特色產業的投入是4個億,如果不打包新城區的產業,占比絕對達到70%,這樣一搞,反而畫蛇添足了。”
為什么會這么打包?施雄飛說:“還是要從自身找原因,沒讀透省里的政策,當時還是把這個特色小鎮理解成產業集聚區了,所以一味側重投資額,忽略了其他方面。”
存在類似誤區的,不僅僅是江南藥鎮。
在今年的約談會上,杭州灣花田小鎮負責人說,其實2016年小鎮投入了13多個億,但主要是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培育特色產業的比重偏低了。同樣的,余姚模客小鎮的特色產業占比只有21%,南湖基金小鎮特色展業占比是36.5%。距離70%的占比要求都相差甚遠。
在翁建榮看來,這是典型的投資結構失衡,特色產業投入少,大量資金沒有投入實體經濟,“有些小鎮覺得自己一年的投資數額也不小啊,但還是得分低,問題就在這里。”
2016年,江南藥鎮把界限不清的投資全部剔除,在特色產業集聚上,以保健品為主,市場轉型升級,目前入駐的相關企業達到600多家,同比翻了一番。這也是其完成從警告到優秀逆襲的原因之一。
沒有特色,還能叫特色小鎮嗎
在磐安新城區大麥塢村,有一只高約10米的金色藥葫蘆,這是提升磐安藥味特色的景觀之一。在小鎮客廳,以及浙八味藥材城周圍,不少建筑的外立面正在改造,白墻青瓦的江南風取代了原來土黃色的歐式風格。
“2015年的考核中,我們有一項得分是零,就是形象進度。說江南藥鎮整體形象不佳,綠化景觀沒有,藥味藥韻沒有。到藥鎮里面來,也看不到樣子。”陳高說。
當年考核中因為形象失分的還有蒼南臺商小鎮,今年的考核結果中,它從原來的警告晉升為良好。
“我們這個小鎮是從零做起的,當時還在搞拆遷征地,景觀建設更無從談起了。”臺商小鎮建設指揮部副主任劉榮杰說。
而2016年的考核中,梅山海洋金融小鎮和余姚模客小鎮的公共文化設施建筑面積都是0。這被認為是穿新鞋走老路,將特色小鎮等同于一般的產業集聚區。
不做事不行,做不到位也不行
在今年的約談會上,11個小鎮在建設中出現的有效投資不足、產出低效、創新乏力,統統被歸結為推進不力。
舉例來說,從財政收入增長來看,2016年的考核中,有3個被約談的小鎮財政收入零增長;
從特色產業產出看,一個高端裝備制造類的特色小鎮主營業收入占比低于平均值56.8個百分點;一個旅游類的小鎮,旅游市場拓展不快,游客量不大,年游客人數低于旅游類小鎮平均值34.3個百分點;
同樣被警告的南湖基金小鎮則是對科研投入的認識不夠,沒有申報科研項目。一位被警告小鎮的負責人表示,據他的了解,有部分小鎮在申報之初覺得先報了再說,至于以后怎么建設,并沒有很明確的想法。
省發改委、省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在2016年的考核中,就發現部分小鎮存在“為面子、搶牌子、爭政策”的現象,申報時千方百計爭取,創建時有氣無力,任由小鎮自由生長、自生自滅,遇到重大問題不協調,碰到具體困難不跟進服務,導致項目推進不力。
一位在今年的考核中進階不少的小鎮負責人也感嘆,“如果總結經驗,最特別的經驗就是領導重視,這絕不是套話,一旦被警告,縣領導要被約談,真的很不好看,壓力很大的。”
被評優秀,也不敢太高興
劉榮杰在思考臺商小鎮從警告到良好的經驗時,表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嚴格對照省里的創建要求,“比如要突出產業、功能融合、特色明顯。我們之前就是對自己的特色和定位認識不是很清楚,我們這里不像紹興黃酒、諸暨襪業,產業特色明顯, 特色是什么,怎么抓很關鍵,后來是在摸索中認定要突出臺商要素。”
從警告到良好,劉榮杰說,這個成績也超出了他們的預期,“本來以為,這次只是能合格。”
而對于從警告一躍成為優等生的江南藥鎮,施雄飛也沒有太大的欣喜,“縣領導也說了,即便是優秀也都過去了。我們馬上面臨的就是下一次考核,壓力很大。”
對于每一個“鎮長”來說,一年一度的考核就像是緊箍咒。
“做得好,降格的小鎮照樣明年可以歸隊;被警告的明年也能進合格、良好甚至優秀。特色小鎮要速度和數量,但關鍵是質量,嚴字當頭,接下來只會更嚴,考核更細。如果做得不好,該降格降格,該警告警告,該淘汰淘汰。”翁建榮說。
對于每一個“鎮長”來說,一年一度的考核就像是緊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