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夢想小鎮、寧波的金融小鎮、紹興的襪業小鎮、南京的網絡小鎮、蘇州的蘇繡小鎮、連云港的水晶小鎮……眼下,蘇浙地區特色小鎮建設如火如荼,有力地帶動產業集聚和農民增收,為未來區域協調發展和上海發展特色小鎮、優化城鎮村布局體系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模式。
浙江特色小鎮建設以強大的民營經濟為支撐,注重市場資源與小鎮資源對接,對小鎮原有特色進行深入挖掘、升級改造。一是積極引導創新要素在特色小鎮集聚。比如,余杭區夢想小鎮面積約3平方公里,集聚創業人才近8700名、項目910余個。它結合杭州未來科技城規劃建設,納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戰略,吸引了阿里巴巴集團總部等,營造濃郁的雙創氛圍。二是成熟一個、定位一個。浙江要求特色小鎮符合“7+1”產業定位范圍,規劃面積清晰,投資主體明確。在首批公布的37個特色小鎮中,有信息經濟產業5個、健康產業2個、時尚產業5個、旅游產業8個、金融產業4個、高端裝備制造業6個、歷史經典產業7個。三是設立產業基金,把特色小鎮作為投資的重點方向之一。例如,省級政府產業基金在運作過程中,引入大量專業投資機構到玉皇山南基金小鎮入駐,為小鎮發展導入優質資本和專業機構。目前,基金小鎮已集聚各類金融機構超過1000家,資金管理規模超過5000億元,集聚效能基本確立。
江蘇特色小鎮建設以雄厚的集體經濟為底蘊,注重規劃先行,打破原有行政界線的束縛,將產業園區升級為企業社區。一是以產業為核心,圍繞產業來發展。特色小鎮的發展核心是產業,產業發展關鍵是特色。在首批25個江蘇特色小鎮創建名單中,以培育物聯網、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的特色小鎮占了一半以上。比如,無錫鴻山以舉辦世界物聯網博覽會為契機,開發傳感器、智能制造、智慧教育、智慧醫療等產業集群。二是突出品牌特色。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合作打造的宜居宜業品牌項目,云集了29所國內外知名高校、近250個研發機構和平臺以及3500家高科技企業。三是構建生態優先發展理念。從土地集約、綠色建筑、綠色交通、清潔能源、生態環境、水資源系統、固廢利用和低碳產業等多方面,建立特色小鎮生態環境約束指標。
借鑒蘇浙特色小鎮發展經驗,上海特色小鎮應從以下五個方面統籌規劃,突出特色。
一是產業特色。以創新驅動,帶動鎮域經濟轉型發展。根據不同資源稟賦提倡差異化發展,合理進行產業選擇,注重產城融合、產鎮融合,圍繞重點發展目標,打造一業乃至數業特強,積聚人才、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爭取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取得產業話語權,建設以科技研發、都市型工業、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產業高地。加強國家級、市級、區級與鎮級產業園區的聯動和跨區域互動,提倡“兩頭在內、中間在外”的園區共建模式。
二是民生特色。特色小鎮應該是生活舒適、便捷、休閑的宜居城鎮。為此,應發展遠程教育、醫療、文化等產業,并與線下教育、醫療、文化等服務相融合,構建鄉村商貿物流體系,滿足人們多樣化、高品質的生活需求。通過軌道交通、市政路網、新型管線建設,把郊區新城、新市鎮與特色小鎮相銜接,發展大型居住區、長者社區、旅游度假區等。
三是文化特色。注重地域特色,保護歷史文脈,重視文化傳承,發展先進文化,打造有文化質感的小鎮空間。
四是生態特色。防止城市向鄉村攤大餅式發展,而應以葡萄串型、組團式發展為佳。在鎮與鎮之間,可構建生態圍墻。山、水、田、林、路肌理流暢,庭院人家間或其中,大氣、水域、土壤得到有效保護,食品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綠色低碳生活處處顯現,人與自然構成生命有機體。
五是管理特色。通過社會管理創新,進一步推動社區自治。尊重群眾觀點,發揮新型社會組織的作用,在特色小鎮的規劃、項目、運行等方面發動各界廣泛參與,培育主體,使特色小鎮真正成為小鎮居民的家園。
此外,發展特色小鎮應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打造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升級版。例如,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相結合,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三權分置改革,把農民變“股民”、變新型創業者,切實維護和落實農民利益;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推進騰籠換鳥,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企業減稅減負,提高工業園區土地使用效率;與建設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相結合,進一步完善涉農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體系,引導更多人才、資本、技術等創新要素流向農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