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形勢下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重大嘗試!在這個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一系列發軔之舉如箭在弦: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擴大投資領域開放,培育貿易新型業態功能,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體系將加速重構,監管模式不斷創新。
大道如砥,行者無疆。人們期待,上海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進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試,在自貿試驗區的“試驗田”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更好地服務全國,交出令時代滿意的答卷。
擴大開放是國家戰略
相對于世界貿易組織(WTO),國人對自由貿易似乎還有些陌生。
然而,春江水暖鴨先知。長年奮戰在國際市場上的企業對此早有切身體會。
過去4年間,貿易摩擦不斷增加。這一方面是因為WTO框架作用正在消退,中國“入世紅利”漸失光環;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機后,美國加快推動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和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等自由貿易談判戰略,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加入這兩大體系,國際投資貿易格局悄然發生著變化。
旁觀固然不行,那意味著放棄話語權,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逐漸被邊緣化;參與也非易事,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為基礎的國際貿易投資新規則體系標準很高,要求很嚴,中國現行的投資管理制度很難與之接軌,改革勢在必行。
變局面前,中國要主動作為。
于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應運而生。面對“再入世”的國家戰略,這里將承擔投資制度改革的試驗重任,將嘗試服務業新一輪開放,也將努力打造“離世界最近的地方”。
改革試驗是歷史責任
在外界眼中,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其意義堪比當年建立深圳特區和浦東開發開放。顯然,改革基因是一脈相承的。從深圳到浦東,再到自貿試驗區,開放型經濟的"脈搏"始終在跳動。但,促進開放的方式已然不同。
"這次改革的重點是制度創新,不是優惠政策。"如今,到自貿試驗區咨詢的企業常常能聽到這樣一句話。它清楚地表明,試驗區不是為一時一地發展而成立的政策洼地、優惠特區,而是制度改革和創新的平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轉變,也暗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經過30多年的快速增長,中國經濟面臨結構失衡,產能過剩,成本快速提升,環保形勢嚴峻等問題。"寧可速度放慢一些,也要堅決轉方式、調結構。"高層的聲音振聾發聵。
經濟如何換擋升級?用改革的措施激發活力,用創新的辦法增強動力是唯一出路,其核心就要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更多地靠市場力量去優化資源配置,激活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謀劃中,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可以說是又一步"手筋"。
大浪淘盡始見金。圍繞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戰略要求和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的戰略任務,這里,將把擴大開放與體制改革相結合、把培育功能與政策創新相結合,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框架,為我國擴大開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新途徑,這是自貿試驗區肩負的歷史責任。
如履薄冰又任重道遠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還沒掛牌,期待的目光已很灼烈。
江蘇銀行上海分行懊悔自己的動作慢了半拍,如今外高橋保稅區范圍內可供選擇的經營場地已所剩無幾;試驗區內提供政策咨詢和客戶落地服務的上海外聯發公司,近半個月來天天門庭若市,公司的7個會議室常常爆滿,連茶水間都有客戶在談項目;世界軸承巨頭斯凱孚則慶幸自己搶占了先機,去年初就把東北亞的分撥中心從新加坡剝離出來,移到了外高橋,新建的27000平米分撥中心將于10月1日啟用。
世界在期待上海給出驚喜。但只有重任在肩者,知道這份期待的分量。
更大的開放意味著運行風險水平勢必抬升。由于區域內將試行人民幣資本項目下開放等金融創新,監管者是否能及時發現資本轉移、套利等行為,從而防止金融失序,就是很大的挑戰。
更多的轉變意味著管理空白領域需要及時跟進。事先審核制度的逐漸淡化,需要事中、事后監管手段豐富起來,成熟起來,市場才能"放得了",又"管得好"。
更多的整合意味著監管模式要不斷創新,真正將這塊"試驗田"打造成具有國際水準的投資貿易便利、貨幣自由兌換、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的自貿試驗區。
作為制度創新"試金石"的自貿試驗區,任重道遠。
路漫漫其修遠兮,上海只有抱著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慎重態度,以極大的勇氣和智慧推進改革,加快開放,才能不負世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