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的蓄勢攻堅期,也是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承前啟后期,更是我國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戰略轉折期。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針對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四個必須”的明確要求,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必須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深入轉變發展方式,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四個必須”的要求為新征程上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提供了前進方向、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為此,應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十五五”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一)強化現代創新體系建設,著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一是要加快推動關鍵技術國產替代。建立關鍵產品、技術與企業圖譜,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等前沿技術開展科技攻關。進一步加大對國產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規模化使用的支持力度。二是打通產學研一體化的關鍵環節。加快布局新型研究型大學和新型研發機構,加大原始創新科研團隊建設和對基礎性研究的支持力度,探索構建培育兼具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素質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新機制。引導高校在職稱晉升、績效考核、崗位聘任、項目結題、人才評價中更加重視專利質量和轉化運用等指標。鼓勵行業龍頭企業主導建立未來產業研究院、職教集團并推進實體化運作,構建集研究、開發、試驗、小試于一體的共性平臺。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科技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三是構筑包容試錯的環境和靈活的人才選拔機制。加快健全有利于原始創新的制度安排,支持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國有企業的試錯容錯機制。將青年科技人才從繁雜的事務中解放出來,在關鍵技術攻關領域適當放寬成果考核時限和要求。同時,加大對創業創新人員的社保政策支持力度,減少其對創業創新失敗的后顧之憂。構建“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聯動、“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兩級貫通的拔尖創新人才選拔體系,將拔尖創新人才甄別和選拔下沉到基礎教育階段。加大對國際人才的引進力度,細化并豐富海外人才簽證類別和政策。完善外籍高端和專業人才來華工作、開展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在國內更多地區探索實施工作許可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負面清單外不再對外國人工作進行限制。
(二)優化協調和共享發展機制,縮小差距,實現共同繁榮
一是持續完善城鄉融合發展機制。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以需求為導向繼續加大農村道路、供水、電網、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扶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興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鼓勵城市人才、資本下鄉,支持返鄉創業。二是優化區域發展布局縮小差距。健全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的制度和政策體系。以冀中南、皖北、魯西南、豫東南、湘西南、粵西、川東等城鎮化潛力較大的集中片區為重點,兼顧其他城鎮化率低且人口規模大的縣(市、區),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集群,促進產業園區提級擴能,強化產業發展人才支撐,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提升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建立欠發達地區常態化幫扶機制,總結推廣有效的飛地園區和托管園區合作經驗,通過產業轉移、技術合作等方式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三是大力推進實現共享發展目標。鞏固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最低工資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研究并調整部分行業最低工資標準。切實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收入,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推動中等收入重點群體提質培優,重點激活就業新形態,加快壯大“農村中產”。
(三)深入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一是圍繞碳達峰推動經濟低碳轉型。加快清潔能源替代步伐,繼續提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實施煤炭消費減量替代,設定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目標,推廣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推進能源互聯網建設,整合智能電網與分布式能源系統,提高能源系統的靈活性和智能化水平。在部分重點行業探索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量管理,研究建立規范科學的碳足跡核算機制,探索構建居民低碳信用體系。二是提升環境綜合治理水平。深化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逐步實行更加嚴格的環保法規和排放標準,推進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建立“分區管理分類防治”的地下水污染防治體系。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三是推動綠色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聚焦新能源、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等領域的關鍵技術,加強綠色技術研發與應用,建立綠色技術孵化與成果轉化平臺。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推廣綠色設計、綠色供應鏈管理,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綠色產業園區,鼓勵綠色產品認證和綠色標志使用,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四是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健全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推進單項生態補償向綜合生態補償轉變。完善市場化交易機制,培育“生態銀行”等新型市場主體,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向生態產業的轉化機制。
(四)穩步提升制度型開放水平,著力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一是對標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在具備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相關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持續推進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數據等領域的有序擴大開放。在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開發和應用等領域進行擴大開放試點。有序拓展外資金融機構參與國內債券市場業務范圍,深入實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在境內的投資試點。二是繼續擴大免簽國家范圍。加快開展數據確權、數據認證、數據定價、數據交易、數據安全等數據跨境流動規則的制定。拓展外貿投資新空間,加快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建設。三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落實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統籌考慮“一帶一路”標志性工程建設,繼續培育和創建“小而美”民生工程品牌,強化共建“一帶一路”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四是構建內外資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除特殊領域外,地方在出臺產業補貼、政府采購目錄清單時,應落實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的政策,確保外資“既準入又準營”政策落地。
(五)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有效應對風險挑戰
一是要全力保障我國能源、礦產資源和糧食安全。提升油氣和關鍵礦產國內供應保障能力,統籌謀劃油氣戰略通道,優化全球油氣和關鍵礦產資源貿易投資布局,積極參與全球能源和關鍵礦產資源治理合作。同時,大力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和質量,強化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堅持大食物觀,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二是著力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開展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攻堅保衛行動,引導企業將研發設計、品牌培育等高端環節留在國內。密切關注歐美等國圍繞關鍵供應鏈開展科技合作、限制投資等新動向,做好國內關鍵產業鏈供應鏈備份工作。強化與歐洲、東南亞、中東、非洲、拉美等地區的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合作,提升與國際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三是進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分配機制,優化評級體系,拓寬投資者渠道,增強市場流動性。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和房地產企業債務。逐步健全對地方舉債的市場和行政雙重約束機制,建立隱性債務化解成本分擔機制。推動一線城市不斷優化商品房政策以釋放增量需求,加大力度支持商品房收儲統籌消化存量和優化增量,采取激勵機制推動房企降杠桿,構建房地產健康發展的新模式。(作者:盧偉 李沛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