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云計算、大數據、深度學習等關鍵技術的持續創新和深度應用,人工智能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已步入以大模型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發展階段。立足“十五五”,我國要緊緊抓住通用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窗口期”,發揮既有優勢,補齊短板不足,不斷推進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頂層謀劃引領方向,構筑政策支持體系
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國家層面的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科學謀劃、統籌布局,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政策支持體系。加強央地聯動,暢通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協作,推動政產學研用金各方主體精準發力,面向工業細分領域、不同發展階段企業、不同產業鏈環節,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政策環境。加強政策的普惠性、包容性、協調性和延續性,完善應用策略和推進路線,遵循先易后難、先簡單后復雜的原則,明確在不同行業部署的優先級和應用重點,加快構建人工智能應用的試錯機制,使技術在應用中不斷迭代發展。
(二)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加強產學研用協同
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行業指導、市場監管、安全治理作用,推動人工智能加快融入各行各業,全面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經濟社會智能化水平。政府引導錯位競爭,強化區域競合。加強對全產業鏈技術、市場等的理解,共同推動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積極開展人工智能通用技術聯合攻關。積極推動企業發揮核心作用,通過深化產學研用合作模式,激發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活力。鼓勵企業在技術研發上持續加大投入,先行探索人工智能產品創新和實際應用場景,引領行業發展,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多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實現技術突破與產業升級的雙贏局面。
(三)優化創新發展要素,夯實產業生態基礎
走求實扎實的創新路子,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緊密對接,通過政策引導和激勵機制,促進科研成果向實際生產力的轉化,實現技術、產品、應用的系統化和迭代創新,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鏈升級和優化。深入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貫徹實施“人工智能+”行動計劃,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智能制造、智能服務等新型產業模式的發展。鼓勵企業開放其典型應用場景,作為技術創新和驗證的試驗場,以此吸引和匯聚人才、技術、數據、算力等關鍵資源要素,構建供需互動、相互促進的創新生態系統。鼓勵跨學科交叉融合,推動人工智能與其他前沿科技領域的協同發展,通過跨界合作,打破傳統學科界限,激發新的創新思維和解決方案,不斷拓展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邊界和應用領域。
(四)健全監管治理體系,促進產業安全發展
探索營造穩定包容的發展環境,建立健全公開透明的人工智能監管體系,有效應對新興技術帶來的挑戰。通過前瞻性研判,主動識別防范潛在風險,確保人工智能技術安全、可靠、可控應用。進一步完善數據保護、隱私安全、知識產權等人工智能領域相關法律法規框架,明確責任歸屬、行為規范和違規處罰。堅持開放合作原則,積極參與國際人工智能治理,通過與國際社會廣泛交流合作,共同制定國際標準和規則,促進全球人工智能的健康發展。加強技術資源開放共享,加速技術創新,促進全球資源優化配置,提升全行業競爭力。
(五)以技術突破、產業升級與典型應用場景打造為三大著力點,加速產業創新發展
到2030年,突破一批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培育具有3-5家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工智能企業和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挖掘一批特色應用場景,打造一批面向行業應用的人工智能典型產品,遴選一批安全穩定、可復制、可推廣的優質解決方案,培育壯大自主產業生態。人工智能技術方面。到2030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人工智能芯片、深度學習框架、算法等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人工智能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人工智能大模型產品方面。人工智能成為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賦能廣度深度不斷拓展提升,形成2-3個高水平通用大模型和若干工業細分領域行業大模型。典型場景應用方面。打造一批示范性強、影響力大、帶動性廣的典型應用案例,有效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促進制造業整體水平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面支撐制造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