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地制宜構建“科技創新體系+新質生產力布局”的區域模式
我國地域間的發展差異很大,在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各領域都要走因地制宜、差異化的發展道路,“科技創新體系+新質生產力布局”也應如此。
(1)激活并最大程度發揮發達地區科技創新能動性是關鍵。在發達地區內部也存在著不同的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模式。① 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應該以國家科技創新力量為主體,在搶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引領我國建設為科技強國的同時,支撐區域經濟發展。② 粵港澳大灣區,則應以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為主體,補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鏈條的短板,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對科技創新的急迫需求。③ 長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則要充分發揮國家科技創新力量和企業創新的雙主體作用。④ 我國早年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三線地區(包括成渝、關中等)形成的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必須結合國有經濟的重新定位和國之重器制造業、國防工業的重塑,激活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三線地區科技創新力量活力。
(2)注重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之間的差異性。近些年來,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相比,我國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科技創新水平區域差距更大。這已經成為在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征程上,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最大瓶頸。為了使欠發達地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不掉隊、不拖后腿,既要著力圍繞地方特色經濟發展方向,培養科技創新力量;更為重要的是創建區域間科技創新的合作新機制,利用行政力量,在國家創新“一盤棋”中破解欠發達地區創新驅動力問題。① 發揮體制優勢,配置戰略性科技資源。各國在發展過程中,科技促進欠發達地區發展往往主要靠的是行政力量,我國更具有這方面的體制優勢。比照領導干部西部掛職提干的做法,在評選推薦國家重要人才程序和標準中,可考慮把稱號獲得者能否在一定的時期內赴西部工作一定年限作為評選指標,樹立黨和國家給了榮譽,就應當為黨分憂解難、為國家奉獻出力的意識,并能夠付諸行動。近期,嚴格限制甚至禁止東部發達地區的公立機構 (主要是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 到西部公立機構“挖人”。② 適應市場規律,借用經濟杠桿增強欠發達地區在解決特色科技問題方面的創新能力。西部創新的重點應放在資源優勢如何轉變為產業優勢的科研領域,立足能源和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及空間資源等,面向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和生物工程,以及軍民融合等方向,用投入、項目、待遇等經濟手段,實施西部與東部同工、薪酬卻顯著高于東部的制度,實施對西部發展具有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收入所得稅減免政策,按照在西部從事科研工作的時間給予退休待遇獎補,打造誰為西部發展獻青春、獻終身就得到一生關照的社會風氣和制度保障。同時,出臺有關重大科技專項必須有西部科研機構占據較高比例才予以支持的規定,實施國立科研機構率先在西部建立研究網絡和研究基地的行動。③ 把企業創新推到重要位置,提高西部創新產出效率。建立企業在西部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激勵基金和激勵機制,對科研成果產業化推動西部經濟發展的企業收入所得稅實行減免或返還,顯著提高在欠發達地區科研成果轉換獲得額外收益的水平。
(3)以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為抓手,優化科技創新體系和重大生產力布局。我國應發揮科技創新力量配置和重大生產力布局掌握在中央政府的兩大優勢,重塑科技創新體系,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打造新的發展格局。① 要發揮科技創新中心或高地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樞紐地位。適應以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我國未來有望形成10—12個綜合功能發展板塊。每個板塊都要以科技創新中心為引擎,以城市群都市圈為核心,以多省區經濟一體化為依托,打造比較優勢突出、產業鏈相對完備的創新型區域經濟體系,構建相對完整的區域生態系統和生態安全屏障,形成較高農產品自給保障能力,成為支撐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空間單元。這客觀要求,區域科技創新力量布局應當與區域經濟板塊的比較優勢和發展特色相契合。應當按照區域經濟板塊在“雙循環”中的分工定位,確定其科技創新力量布局在全國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分工定位。② 提升創新和產業空間融合程度,引領新質生產力向城市群都市圈集中布局。依托業已形成的科技創新能力和雄厚經濟基礎,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地區,進一步匯聚全球創新要素,加快培育未來產業,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全國新質生產力布局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高地。依托臨近發達地區的區位優勢和傳統產業基礎,在山東半島、中原、粵閩浙沿海、關中平原、北部灣都市圈地區,著力改善投資和營商環境,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優化提升傳統加工制造業,集中布局先進裝備制造業,打造全國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點區。依托自然資源稟賦和“一帶一路”開放前沿的戰略區位優勢,以蘭州、西寧、烏魯木齊、喀什、拉薩、昆明等中心城市為主,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優勢產業和對外貿易相關產業,培育壯大高原生物資源和特色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特色產業,打造我國區域經濟新增長極。依托國防工業基礎,在成渝、關中、遼中南、山西中部城市化地區,激發國防科技資源活力,加快發展軍民融合產業,積極承接產業備份,打造軍民融合發展先行示范區。
二、形成綜合功能區的新發展格局
綜合功能區均是以國家創新中心或區域創新高地為內核,以中心城市或都市圈、城市群為樞紐,以跨省區域經濟一體化為依托的空間組織單元。其劃分是在三大區域發展戰略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指引下,按照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新要求,順應科技創新驅動、發揮城市群和都市圈作用、加強區域協同發展的趨勢,依托相對完整的自然地理單元,形成的生態空間、社會文化空間、產業經濟空間為一體的綜合功能區。建構10—12個綜合功能區,在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前提下,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實現綜合功能區內部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相匹配、組合相對完整,綜合功能區之間能夠等值發展、均衡發展。若按照12個綜合功能區的布局如圖1所示。

圖1 我國綜合功能區劃分示意圖
綜合功能區的定位如下:① 東北綜合功能區,是國家裝備制造和商品糧供應基地、東北森林生態安全屏障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綜合功能區。② 京津冀綜合功能區,是全球創新網絡樞紐、世界級現代產業基地和生態宜居城市群、國家都市農業綜合發展基地和典型的內海與流域生態統籌協調的綜合功能區。③ 黃河下游綜合功能區,是國家主要的能源、制造業基地和糧食主產區、國家水土保持與中華文化保護傳承的綜合功能區。④ 黃河“幾字彎”綜合功能區,是國家能源基地、重化工業基地和畜牧基地、全國重要的土壤保持和防風固沙綜合功能區。⑤ 西北(干旱)綜合功能區,是“一帶一路”的核心區、國家能源基地、果棉糧畜生產基地、水源涵養和防風固沙等綜合功能區。⑥ 長江三角洲綜合功能區,是世界級科技創新、現代產業基地和高效能城市群區域,國家稻米、淡水魚主產區,長江下游湖泊濕地生態系統重點修復保護等綜合功能區。⑦ 長江中游綜合功能區,是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基地、商品糧棉畜漁基地,全國重要的水源涵養和江湖生態等綜合功能區。⑧ 川渝綜合功能區,是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糧油畜產品規模化生產基地、內陸開放戰略高地與生物多樣性維護綜合功能區。⑨ 滇黔桂綜合功能區,是國家綠色能源基地和區域性資源精深加工基地,土壤保持和亞熱帶生物多樣性維護型生態功能區,面向南亞、東南亞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等綜合功能區。⑩ 青藏高原綜合功能區,是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與國家公園建設主體區,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和清潔能源后備基地,“雙碳”助推生態產品價值化脫貧致富的綜合功能區。? 海峽兩岸綜合功能區,是國家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特色農業發展基地、亞熱帶生物多樣性維護型生態功能區和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平臺的綜合功能區。? 粵港澳綜合功能區,是世界級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生態宜居的城市群,國家科技創新與優質稻米、水產養殖基地,“一國兩制”和海陸生態統籌綜合功能區。
三、推進資源利用型產業布局重心西移
基于以下幾點考慮:① 繼汽車和房地產之后,我國全民消費結構升級走向大旅游產業,大旅游的特點是多樣性大尺度的自然體驗、以綠色為本底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體休閑、展示自然奧秘和人文魅力的地球人居環境學習、以自駕為主要交通方式且具有較長時間段的觀光周游,毫無疑問,西部地區是重要的空間載體。② 實現“雙碳”目標,西部是進行新能源建設的重要基地,特別是從資源稟賦、地理位置和建設空間條件看,具備風光水核+傳統化石能源等能源復合基地建設的組合條件優勢,能夠成為“雙碳”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轉型的重點區域,為東部地區騰出更多的環境空間和發展空間。③ 隨著供給鏈安全性需求的增強,西部資源富集地區有利于戰略資源的勘探開發及其依托戰略資源的粗加工體系建構。④ 現代生物產業和生態產業是最重要的未來產業,西部地區無疑是產業的資源供給和產品使用市場的重要區域。
廣大的西部地區要遵循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經驗,要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轉換,這是合理的選擇。為此,加快西部為主的地區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就地綠色轉化,培育我國區域經濟新增長集群。① 在內蒙古西部、甘肅西北部、青海西北部、新疆東部和南部的戈壁、荒漠地區,重點布局一批綠色能源生產和大宗緊缺戰略性礦產資源開發、加工利用基地,顯著增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和綠色低碳化水平。② 在我國中西部國家公園、自然公園和歷史文化資源富集區,打造體驗和學習型旅游區域品牌,構筑國家后花園體系,帶動地方特色經濟發展,滿足全面消費升級需求。③ 加強西部獨特的動植物資源與東部現代生物技術研發的結合,培育“公司+研發+農戶+物流”的現代生物產業鏈,構筑西部現代生物產業集群,培育西部未來產業孵化和成長基地。④ 培育以蘭州、西寧、烏魯木齊、喀什、拉薩、昆明等中心城市為主的自然資源加工產業鏈,形成我國區域經濟新增長集群。
四、重視培育關鍵地帶的增長極功能
(1)城市群與城市群的邊緣地帶。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仍要堅持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必由之路的戰略選擇,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依然是承載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應該看到區域協調發展的核心,表面上是區域之間的均衡問題,本質上是一個地區吸納經濟能力和集聚人口能力的均衡問題。所以必須在進行經濟集聚的同時實現人口同步集聚,這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根本舉措。此外,還應該看到,區域協調發展有不同空間尺度的問題,從全國尺度上有沿海—內陸和南—北向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每個省區內部也形成了中心—邊緣的區域不均衡的空間結構形態,城市群內部區域之間發展不協調也成為城市群發展質量不高的重要表現之一。把城市群邊緣地帶作為重點培育的增長極,吸納中心城市經濟輻射,特別是在統籌新質生產力布局中,城市群邊緣地帶無疑是在發展基礎和潛力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的關鍵地帶。
(2)中部地區及中部向西延伸地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呈現出由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城市群頂點圈圍起來的菱形區域,該區提供了我國75%左右的經濟產出,而且這一比重相對穩定。黨的十八大以來受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沿海率先發達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菱形的中部區域,特別是長江流域的菱形中部區域經濟增長迅速,在有力支撐我國經濟總量穩定增長的同時,也成為南北差距出現并不斷擴大的主要因素之一。未來,繼續增強中部地區承載東部輻射帶動作用,發揮自身傳統的工農業經濟比較優勢,縮小同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與此同時,培育中部地區向我國西部地區進行延伸,重塑中國的經濟版圖。其中,位于西部地區的汾渭谷地、成都平原地區有可能在短期內被培育成為發展能力和水平與中部相融的關鍵地帶,也成為西部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前沿地帶。
(3)西部地區與戰略副中心。著眼于我國經濟版圖,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區等遠西部地區是培育我國新經濟增長極、推動西部大開發邁入新階段的核心區域。應加快出臺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區區域發展戰略,指導這兩個區域健康有序發展,有助于實現我國區域協調目標。① 青藏高原,以“綠色發展戰略”為主題,在不斷提升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功能的同時,建設世界級的生態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圍繞國家公園群形成區域綠色發展集群,建構抵邊城鎮綠色發展帶,合理布局綠色礦業和綠色能源開發基地,有序推進無塑料等綠色生活消費方式,增強高原邊緣地帶地震高發區的安全性,打造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高地。② 西北干旱區,應以“‘雙控’轉型發展戰略”為主題,在有序推進能源雙控向碳排放雙控的轉型中,著力提升全域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加快建設太陽能和風能生產基地,實現產業結構由高耗能型向高耗綠能型的轉變,重構綠能支撐下的新型農牧業生產和加工體系,提升綠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品質,打造“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示范區。在遠西部發展中,應把喀什和林芝作為關鍵培育城市、打造西部戰略副中心,增強兩個城市分別作為南疆和藏東區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作者: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