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重點錨點領域
無論是從國際政治形勢、未來產業變革演進的方向來看,還是就中國自身經濟的處境而言,“十五五”期間,我國產業經濟所面臨的風險與挑戰將有增無減。
當初即便晚起20年,日韓產業經濟的“逆襲之路”都有自己的產業抓手:日本鎖定在汽車、電子電器工業、新材料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韓國鎖定在存儲芯片、造船、屏幕等。如今二者又因產業經濟的抓手動力不足而步伐滯緩。
基于我國產業經濟身處的大變局以及日韓的前車之鑒,“十五五”期間我國產業經濟的錨點可能將聚焦于至少下列四大領域:
一,新能源與新儲能。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中國已表現出彎道超車之勢,但在供應鏈上部分車企卻依然遵循著傳統制造業“墨守成規”的狀態。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路途中仍有很多需要破除弊病之處。
在新能源儲能端,無論是可再生能源配置儲能、新型儲能還是輔助服務市場等,目前商業模式不清晰,盈利比較困難。
不過,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中已經提到,到2030年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
二,貿易、服務業的高端化轉型。
從其他國家的發展軌跡看,當初美國、德國都是轉移中低端產業、騰挪資源空間發展高端產業。如今我國受國際貿易環境變化影響疊加國內產業結構升級,一邊是低端產業向外遷移,另一邊卻是國內中高端產業尚未補齊,中間產業銜接出現斷檔。要推動中國制造由大到強、實現消費轉型升級等,“十五五”期間將繼續推動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等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
三,AI、先進制造等創新體系的建構。
過去十多年來,蘋果鏈、電動車產業鏈、家電產業鏈的成熟,催生了一大批標準化、規?;牧悴考尽H缃裎覈鴻C器人產業鏈完整框架已初具雛形。比如三花、拓普、雙環、恒立、匯川、綠的等,有機會更快切入類似人形機器人等的AI供應鏈中。
四,生物經濟與醫藥。
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做大做強生物經濟。而且,從生物經濟的具體內涵上看,特別是在應對和解決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破壞嚴重、食品短缺及安全問題、老齡化、少子化及重大疾病防治等問題上,發展“生物經濟與醫藥產業”已成時下最優解。
完整布局,構建生態
進一步而言,產業經濟的發展關鍵在于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布局。
橫向上,我國正遭遇美歐日等國家的技術封鎖、產業鏈脫鉤和供應鏈阻斷;縱向上,又面臨低端往高端、高速度往高質量的產業迭代,因此,有必要提前布局好產業鏈、供應鏈,做好長期博弈的準備。
一來,圍繞我國重點領域產業鏈,加快關鍵技術攻關,加快培育本土“鏈主”企業,成為產業鏈價值樞紐;形成產業鏈條之間的“組團打拼”,圍繞重點產業“強鏈”。
二則,為維護國家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與穩定,迫切需要在中西部符合條件的地區和城市建立關鍵產業鏈備份制造中心或基地,使關鍵和重大生產力布局適度分散、合理分布。
此外,針對我國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強化前沿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融合研究,將應用研發的重點嵌入位置從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環節轉向高端環節。
當然,產業鏈、供應鏈基本布局中的核心則在于生態體系的搭建。Gartner有這樣一個預測,生態系統將成為主導的競爭實體。到2026年,超過50%的大型組織將作為協作數字生態系統而不是分散的公司展開競爭共享投入、資產和創新。到2025年,25%的供應鏈決策將在智能邊緣生態系統中做出。
換言之,中國將以未來引領今天的視角,在“國家頂層設計+地方彈性布局+企業謀篇布局”的疊加協同下,構建產業生態系統。
對內,未來產業觸角將隨意延伸,形成立體空間內的多維結構。在這個結構里,產業將以“模塊”為基礎,依據動態的市場需求靈活“拼搭”創造不同的功能,既在內部領域內形成自我產業生態;又向外延伸,相互裂變,參與自我半徑以外的外部領域,形成新的產業生態,最終呈現出既“分”又“合”的復式產業生態。
如西門子、GE、華為、騰訊、阿里等,都是從一個產品或服務做到領先地位,然后不斷延伸,成為一個產業或產業生態的領袖,然后又不斷裂變,形成獨立模塊。
對外,憑借自身強大的磁場,自我建構更為穩定、更有韌性的新的“朋友圈”。比如,東盟取代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也將是我國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關鍵所在,我國有必要加快在東盟產業鏈供應鏈布局,為中國產業安全創造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