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9大重點任務,其中包括“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12月16日,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省政府印發的《江蘇省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將“人”的城鎮化貫穿整個方案,整體行動思路不僅僅在于人口和產業的集聚過程,更注重提高人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以人為本,農業轉移人口共享發展成果
江蘇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2023年江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5.0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9個百分點,是全國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介紹,江蘇城鎮化發展總體上邁入質量提升的新階段。
工作和居住在城鎮,為城鎮化建設作出貢獻的“半城市人”如何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聚焦老百姓關心的就業、教育、住房、社保等‘心頭事’,實施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提升行動。”林康表示,以農業轉移人口及其隨遷家屬為重點,江蘇方案在“降低落戶門檻”和“促進共享”上尋找新突破——
南京、蘇州進一步優化放寬積分落戶政策,穩步實現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支持其他已經放開落戶限制的城市因地制宜出臺更具吸引力的舉家進城落戶政策。
強化“家門口”就業服務站、零工市場服務功能,推動技工院校、職業院校和民辦培訓機構合理設置培訓項目,鼓勵與制造業龍頭企業聯合開展“訂單式”培養,技工院校每年招生農業轉移人口不少于4萬人,建成100家省級規范化零工市場。
逐步增加常住人口可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隨遷子女公辦學校就讀比例保持在90%以上,全面落實持居住證在居住地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率達85%以上。
“江蘇將落實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對隨遷子女和當地戶籍學生實行統一管理,保障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中考和高考。”省教育廳副廳長楊樹兵表示,下一步,將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合理布局應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職院校;支持中職學校、高職院校和本科高校聯合開展相關專業的現代職教體系項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撐。目前,我省中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已經覆蓋全部19個專業大類和所有的國民經濟領域,每年向社會輸送畢業生50萬人左右。
品質為要,更新城市功能賦能幸福升級
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江蘇將在解決突出民生難題上下力氣、在創造高品質生活上花功夫,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下一步,江蘇將積極構建可持續的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加快完善住房供應體系,持續優化房票安置、住房‘以舊換新’等政策,指導地方科學編制實施‘十五五’住房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建立‘人房地錢’要素聯動機制。”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副廳長金文介紹,聚焦群眾美好生活的“高品質”需求,聚焦面向未來、人民滿意的新型城市,江蘇提出群眾可感可及的任務舉措——
推進城市更加安全宜居,探索多元化城市更新改造路徑,實施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將有序推進城鎮供排水老舊管網更新改造,提高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管線入廊率,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推進城市更加綠色低碳,實施居民小區垃圾分類提質增效行動,將推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鼓勵各地建設零碳園區、零碳社區。
推進城市更加智慧人文,推動物聯感知系統省市縣全覆蓋,將建成5個萬兆先鋒城市、50個萬兆園區,規劃建設和改造文化設施、公共體育場、體育公園、健身步道。
滿足群眾多樣化休閑消費需求,簡化用地審批手續,支持文體旅產業發展。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李閩表示,對簡易文化、體育、旅游等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可按原地類管理。足球、籃球等運動場地以及可移動無基礎的非永久性設施按照設備管理,無需辦理規劃許可手續。另外,鼓勵各地高效利用公園綠地、邊角地、插花地以及閑置土地,加快文體旅等設施建設,提升居民獲得感幸福感。
協同推進,潛力縣域經濟煥發更強活力
除了指向“農業轉移人口”這一特定人群以外,江蘇方案的另一項重點是聚焦“潛力縣域”這一特定地區的城鎮化水平,將更多資源傾斜到“縣域”,讓縣域擁有更強活力。
方案明確“一縣一策”,引導蘇中、蘇北等城鎮化潛力縣集中發展1個優勢主導產業和1個潛力突破產業集群。“我們將支持更多蘇中、蘇北縣域企業納入‘筑峰強鏈’企業庫,引導蘇中、蘇北城鎮化潛力縣構建‘制造業領航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優質企業梯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二級巡視員曹陽表示,在制定相關產業政策時,將對蘇中、蘇北潛力縣域發展特色產業予以傾斜支持,引導他們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同時對符合條件的蘇中、蘇北潛力縣域重大工業項目和重大技改項目等,給予更大力度的要素保障。
總體而言,江蘇將從企業、產業、集群三個層面,加大支持力度,幫助蘇中、蘇北潛力縣域加快產業發展,支持他們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
擴大縣域富民增收、促進縣域高質量就業,是推進新型城鎮化、激活縣域經濟的關鍵。“接下來將聚焦‘1650’產業體系,實施先進制造業促就業行動、專精特新企業就業創業揚帆計劃,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二級巡視員張斌峰介紹,下一步,將組織開展省際勞務協作和省內南北掛鉤交流,引導農村勞動力資源有序流動。積極推進“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向鎮村延伸,依托“就在江蘇”智慧就業服務平臺和“蘇心聘”小程序,力爭每年發布各類就業崗位600萬個以上,推廣直播帶崗、線上零工市場等新技術應用,促進供需高效匹配、人崗快速對接。同時,推動技工院校、民辦培訓機構合理設置培訓項目,鼓勵與制造業龍頭企業聯合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支持技工院校面向省內外初高中畢業生開展招生,其中農業轉移人口不少于4萬人。
此次行動計劃還提出實施現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動:強化南京都市圈輻射帶動功能、增強蘇錫常都市圈綜合競爭力;提升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能級。林康表示,實施方案聚焦增強都市圈要素集聚力、公共服務支撐力、輻射帶動力,因地制宜提出差異化發展舉措,將著力推動產業梯次配套、通勤便捷高效、生活便利共享,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城鎮協調發展,提升區域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