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次林地土地整治項目是基于我國耕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提出的一種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的新途徑,對于推動我國農村土地整治事業發展,保障 18 億畝耕地紅線戰略具有顯著影響。 筆者對千陽縣草碧鎮龍槐塬村殘次林地土地整治項目的開展情況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必要建議,以期為殘次林地土地整治項目的進一步開展提供借鑒。
1 研究區簡介
項目區位于寶雞市千陽縣草碧鎮龍槐塬村, 坐標范圍為 107°01′08″E~107°07′58″E , 34°43′05″N~34°50′14″N 。項目區位于千陽縣和隴縣交界地段, 連接陜西、 甘肅兩省,距千陽縣城西 17 km ;草碧鎮共轄 9 個行政村, 33 個村民小組,總面積為 49.64 km 2 ,其中耕地面積 1 506 hm 2 ;寶平路(省道 204 線)橫貫全鎮,南距寶中鐵路水溝站 4 km ,有鎮村道路 4 條 7.5 km ,其中 2.3 km 已實現砂石化,交通十分便利。 項目區目前涉及地類分別為林地、其他草地、內陸灘涂。 該項目區土地利用特點主要為荒坡,人工開墾難度大, 田間道路及生產道路不通達, 農業機械無法耕作,造成該地區常年荒蕪,土地利用率低下。 通過對自然資源部門、林業部門、水利部門和環保部門規劃底圖的核對, 擬開發區域均屬于符合殘次林地土地整治開發的范圍,不存在用地爭議問題。 同時,擬開發區域土地權屬均屬于龍槐塬村集體土地, 并已充分征求相關村組和群眾的意見,不存在權屬爭議。
2 土壤適宜性分析
2.1 耕種條件分析
項目區周邊土壤質地主要為黃土母質, 但由于黃土中腐殖質的積累以及有機質的含量不高, 土地總體利用價值不高。 在土地整治項目實施并投入使用后,經過農民長期耕作,可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土壤耕作層,可以對土壤理化性質起到明顯的改良作用。 首先,表現為改良了土壤質地,作物種植并進行收獲后,作物殘體如玉米秸稈、小麥秸稈等存留在土壤之后,經過腐熟作用轉變為有機質,可顯著提升黃土中養分含量;在多年耕作行為的進行下,土壤熟化程度也將不斷提高,有利于促進作物產量提升。 其次,通過作物種植改善了土壤酸堿度情況。 項目區土地經過整治之后,在表土剝離和客土回填施工下,可將薄土改厚,有利于耕作層的形成和熟化。 再次,有助于作物產業結構的調整,可變單一作物種植模式為多種作物輪作或間作等種植模式, 從而提高農經作物的產量,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加快農業生產發展。 最后,在項目完成、土壤翻耕后,通過增施生物有機肥,可改善項目區土壤結構性狀,調節土壤孔隙度,促進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推進農田生態良性循環, 對維護和改善項目區內生物多樣性、發展多種作物種植起到良好的助力作用。
2.2 水土保持條件分析
項目區內土壤主要以黃土為主,另外有少量的黑土與紅土,由于黃土顆粒本身的結構特點,其較為粗糙的質地極易在風力作用下產生侵蝕現象。 同時,由于黃土質地松散,項目區降雨主要集中于每年 9 月至 10 月,在強降雨條件下容易引發水土流失等現象,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甚至破壞土地結構,吹蝕作物種子,傾覆作物,導致作物無法順利出苗,嚴重時可引起作物減產或絕收。 項目建設經過土地平整、土壤改良、農田防護林建設,可優化土壤理化性狀,增強土壤抗蝕能力,構建水土流失防護體系,增加土壤下墊面覆蓋率,能十分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甚至消除了水土流失對土地利用的限制。
2.3 水文條件分析
項目區內自然降雨有較為顯著的季節性特點,時間地區分布極端不均,容易引發嚴重的旱澇現象。 冬春季節降雨量較小,而夏秋季節降雨量較大,同時,地下水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分布不均的干旱缺水問題成為影響項目區土地利用程度提升和農業生產發展的最主要限制因素。 項目區現有一定流量的地表徑流和溝道泉水,可作為作物種植水源。 通過在項目區種植防風生態林和播撒草籽等,增加項目區植被覆蓋面積,減輕項目區風沙侵蝕的危害,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水土流失,確保灌溉水分和降雨能充分滲入至土壤中,增加耕作層土壤中水分保存含量。 從集約和優化水利資源的角度促進區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目前項目區解決干旱的主要措施和根本路徑。
3 工程規劃內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根據施工圖紙確定實施范圍,根據梯田規劃確定梯田施工的地塊或坡面。 采用逐臺下翻法進行表土剝離,采用分區、分層剝離措施,盡可能地保持原有土壤理化性質穩定,進行表土剝離和存放。 用鏟車對修筑田坎的堆土進行平整,田塊合并時,填方田面必須高于挖方田面,填方回填必須分層碾壓,每層厚度不小于 50 cm ,田面寬度原則上不小于 8 m ,小于 8 m 的需將上下 2~3 塊進行合并。 施工中遇到紅黏土、鈣質結石、細沙等不適宜耕種的地塊時,可采用剝離、置換等方式去除,保證至少 50 cm 穩定耕作層;或者在紅黏土區域內通過后期種植綠肥、 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等農田農藝措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質。
田面均需平整,且應外高內低,田塊內不得留有樹根等雜物。 采用挖掘機進行田坎修筑,人工配合修整,田坎應大彎就勢、小彎取直,直線段齊整、曲線段圓順,田坎坡度控制在 63°~70° 。 田埂高出田面 0.4 m ,上寬 0.3 m ,下寬0.5 m ,田埂應修筑成等腰梯形狀。 宜采用銑拍、腳踩等方法壓實,并在田埂修筑后的第一次降雨后將田埂面壓實。待田面土地平整達標后, 將剝離堆放的耕作層土壤重新回覆,按照邊卸土邊攤鋪工藝施工,保證耕作層厚度不小于 50 cm 。
3.2 道路工程施工
項目區內部分地塊缺少連接村莊與項目區的田間道路時,需要修建田間道路,所有擬建田塊都需新建生產道路用于連接不同田塊, 兩者共同為田間機械及人工作業服務,為收獲農產品服務。 施工內容主要包括:項目規劃修建生產道路為 9 584 m ,路面寬 3 m ,路面設計為素土路面,素土路面基本采用分層壓實,壓實度不小于 0.94 ,路面高程邊坡 1 ︰ 1 ,路基起拱,橫向坡度 2% 。
3.3 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
水保植株栽植采用機械挖坑、人工栽植養護的方法。依據規劃設計和施工圖紙確定植株的方位, 并且用白灰準確標注出每棵樹的具體位置。 采用人工方法按照施工圖紙要求的尺寸進行樹坑開挖,保證樹坑開挖質量,按照直徑 0.4 m 、深度 0.2 m 開挖,每棵樹間距 3 m 。 每行樹栽植完后,用水罐車運水進行適時、適量澆灌以提高樹苗成活率。 植樹完成后,對施工場地進行徹底清理,確保達到路平、溝直、樹成行、耕地恢復的要求。
項目邊坡綠化采用人工播撒草籽、后期養護的方法。提前 1 天將草籽浸水,播撒當天將草籽與濕土按比例攪拌混合,按照每畝 1.3 kg 草籽均勻播撒后,用鐵耙整理,保證草籽與土壤充分混合,完工后及時覆蓋草簾子。 每天早晚各灑水 1 次,養護期持續 40 天。 在保護項目區田埂、邊坡原有植被的基礎上,在表土裸露區域播撒易成活、多年生的苜蓿草籽,在進入項目區的現有道路兩側栽植側柏1 597 棵,并定期澆水養護,該類工程措施能減弱風蝕、水蝕的危害,增強該區域水土保持效益。
4 建議
為切實做好該建設項目工程的后期管理和維護工作,使其長期、有效、穩定地發揮項目效益,在項目通過各級驗收合格后,項目部將與各村委會共同派人員參加項目的移交事宜。 項目區村委會應及時組織村民進行全面耕種,確保項目區內耕地用于農作物種植,保證項目區內耕地不撂荒,倡導綠色耕種,多施農家肥,少施無機肥,提高地力。 此外,需要對田間相關配套設施和道路工程進行管護,保障通行的暢通,滿足項目區的生產生活需要;加強對項目區內林網工程和邊坡草籽播撒的管護, 避免毀壞樹苗,確保樹木能夠長期存活。(作者:趙彤)
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10余年來致力于產業及園區、鄉村旅游綜合體、農業休閑綜合體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專家及政資源。客戶遍布全國各地!經手上項目500+例,其中田園綜合體方面的案例有汕尾市陸河縣林中花溪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項目策劃、河間景和田園綜合體發展規劃、九臺區大健康田園綜合體策劃、北京大興區愛情海玫瑰園定位及業態規劃、恩施硒茶產業園產業規劃與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島農業觀光園總體建設規劃、國家首批試點項目中國高安巴夫洛田園綜合體規劃等。
特色業務:田園綜合體規劃、創意農業園規劃設計、休閑旅游農業園規劃設計等服務,項目包含現代農業、休閑文旅、田園社區三大板塊,主要規劃有鄉村旅游主力項目集群、田園主題樂園、健康養生建筑群、農業產業項目集群、田園社區項目集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