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秀美的國土空間是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空間載體,《四川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已于今年4月正式印發。
《規劃》提出了哪些格局,又有何亮點?5月30日,《四川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政策吹風會在成都舉行,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介紹相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以“三區三線”為基礎
首次提出構建“兩區三屏、一軸三帶”總體格局
記者了解到,作為四川首部“多規合一”的省級總體規劃,《規劃》在全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空間和時間上都做出了總體安排。
“《規劃》以‘三區三線’為基礎,首次提出構建全省‘兩區三屏、一軸三帶’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笔∽匀毁Y源廳黨組書記、廳長,省自然資源總督察徐志文談到。其中,“三區三線”即農業、生態、城鎮三類空間,以及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
“這也是《規劃》首次將‘三區三線’劃定成果納入我省法定規劃?!毙熘疚谋硎荆渲小兑巹潯访鞔_提出,到2035年,四川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542.57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6306.88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4.85萬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劃定1211.59萬畝。此外,《規劃》還落實了地質災害防控線、歷史文化保護線、重要資源管控線等空間安全底線。
而作為四川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兩區三屏、一軸三帶”中的“兩區”,指的是四川盆地和安寧河流域兩大糧油主產區;“三屏”,指的是青藏高原、秦巴山區和云貴高原三大生態屏障區;“一軸”是指成渝城市發展主軸,“三帶”是指成德綿眉樂雅廣西攀、成遂南達(達南內自宜)及攀宜瀘沿江三大城市發展帶。
這樣規劃有何戰略考量?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羅旭剛解讀道,明確“兩區”格局,有利于四川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明確“三屏”的格局,有利于四川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明確“一軸三帶”的格局則有利于加快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羅旭剛表示,這一格局也順應了人口城鎮化趨勢,按照“一軸三帶”的規劃構想,在目前1個超大城市、4個大城市、11個中等城市、21個小城市的基礎上,四川將構建更加協調的大中小城市發展格局,支撐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新型城鎮化。
強化成渝區域協調發展
在保護和發展上共同發力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牽引,為唱好“雙城記”,《規劃》還專門安排“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引領空間協同發展”“強化川渝全方位協同合作”兩個板塊,對成渝區域協調發展進行了統籌謀劃。
“總的來說,就是要在保護和發展兩個方面共同發力?!毙熘疚谋硎?,在共同保護方面,《規劃》強調了要強化耕地保護和生態共保。而在協同發展方面,《規劃》強調了突出產業布局優化、創新空間整合和交通設施共建三個方面。
強化耕地保護,四川將以川渝平壩和淺丘地區為重點,與重慶方面共同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
強化生態共保,按照“共抓大保護”要求,四川與重慶方面共同構建以長江、嘉陵江、烏江、岷江、沱江、涪江“六江”為主體的綠色生態廊道,共筑綠色生態屏障,為高品質宜居地提供良好的生態空間保障。
在協同發展上,《規劃》提出,要突出產業布局優化,共同承接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培育新質生產力,主動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共同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突出創新空間整合,四川將加快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建設,加快推進成都、重慶、綿陽“成渝綿創新金三角”、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依托成渝發展主軸、沿長江、成綿樂綜合交通走廊,構建產業創新走廊,共同構筑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在交通設施共建上,四川將聯合重慶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世界級機場群、長江上游航運中心、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推動實現成渝雙核間1小時通達,雙核與成渝地區區域中心、主要節點城市1.5小時通達,雙核與相鄰城市群核心城市3小時通達。
推動主體功能區布局更加優化
形成國土開發協調有序的空間發展格局
《規劃》在省域主體功能區布局方面有什么變化?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楊健表示,《規劃》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根據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確定的主體功能區戰略格局,對全省183個縣(市、區)確定了主體功能定位。
其中,主體功能區類型有變化,原“重點開發區域”類型調整為“城市化地區”類型,取消了“禁止開發區域”類型,形成了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和城市化地區3大類型。同時,允許在3大類型基礎上疊加能源資源富集區、歷史文化資源富集區功能。
個別縣(區)主體功能定位有了調整,《規劃》中將樂山市金口河區、滎經縣、鹽邊縣、冕寧縣由城市化地區調整為重點生態功能區,將洪雅縣、漢源縣、蘆山縣由農產品主產區調整為重點生態功能區。
“也就是說,這些地區今后將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但仍保有提供糧油、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的從屬功能?!睏罱”硎?。
同時,主體功能定位更精細,《規劃》中提出,允許在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細化鄉鎮主體功能定位。比如,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的所有縣(市)都是重點生態功能區,但可以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將一些鄉鎮細化為城鎮化地區,作為新型城鎮化的空間載體。
“這些變化將推動我省主體功能區布局更加優化,空間開發保護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更相適應,有利于各地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形成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國土開發協調有序的空間發展格局。”楊健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