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正影響著中國經濟及產業變革。
“180萬件商品在線,數萬個直播間24小時開播,近2.6萬家海內外企業通過互聯網參與了這場國際貿易的‘盛會’。”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第127屆廣交會首次在網上舉辦。
據了解,此次廣交會采用了“云端”“云開幕”“云巡展”“云帶貨”等形式廣泛應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及5G技術。
此外,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廣東、江蘇、北京、上海等多個省區市數字經濟規模就高達萬億。
值得一提的是,數字經濟的崛起并非偶然,這與決策層的支持政策不無關系。例如2016年7月起實施的《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國家發展改革委與科技部等部門聯合印發的《“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等政策都明確要求,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支撐各行各業領域,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副主任何代欣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數字經濟為各地穩增長、促轉型發揮了關鍵性作用;通過去年各省市發布的數據來看,數字經濟為中國經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進一步優化了產業結構。
不可否認,這個以數字化知識和信息為關鍵要素,依托現代信息網絡為載體的數字經濟正滲透于各行各業,對中國經濟發展乃至產業發展起到了效率提升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通過2019年各地發展數字經濟來看,數字經濟正成為各地穩增長、促進經濟轉型的又一次集中體現。
據測算,我國數字經濟總量在GDP中占比超過1/3,就業崗位占就業人數約1/4,數字經濟對我國經濟的帶動引領作用持續增強。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近一段時間,新一輪數字經濟重大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展開。其中,數字經濟產業園、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5G等成為此輪布局的重點。
前不久,河南省發布的《2020年河南省數字經濟發展工作方案》提出,從數字園區提升發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發力數字經濟,力爭全年數字經濟規模占GDP的30%以上。
此外,《重慶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工作方案》明確,重慶將培育“100+500+5000”數字經濟領域市場主體。即培育100家創新能力強、發展后勁足、帶動效應顯著的數字經濟龍頭企業,500家前沿領域高成長創新企業,5000家“專特精尖”中小微企業和創新團隊。力爭到2022年,數字經濟總量達到萬億級規模,占GDP比重達到40%以上。
除了河南、重慶發布政策力推數字經濟外,記者注意到,深圳也明確表示,將重點扶持12個數字經濟產業;而杭州也宣布將強化數字賦能。
另據媒體報道,7月以來,湖南大數據交易中心項目在長沙開工建設,該項目總投資3億元,規劃總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將進一步推動湖南數字經濟產業戰略布局。
此外,陜西也表示正積極創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目前各地市已認定數字經濟示范區12個、數字經濟示范園34個、數字經濟示范平臺90個。
企業方面,記者注意到,小米、騰訊、浪潮等企業也相繼布局數字經濟。據記者了解,小米負責人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小米將計劃5年投入500億元資金規模,繼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使人工智能物聯網成為貫穿我們智能生態全產品、全平臺、全場景的服務能力。
“無論從稅收、GDP增長還是解決就業的角度,數字經濟與現有的經濟形態相比,有它的一些特征和優勢。”何代欣表示,當前,數字經濟投資擁有廣闊的空間,從積極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投資政策來看,都傾向于數字經濟。隨著近期各地加碼數字經濟重大項目來看,未來,將會有一大批新模式、新業態加速涌現,隨著各地政策的加速落地,推動各地經濟向高質量發展指日可待。
不過,在何代欣看來,數字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投資過程中要定位好政府的角色,市場激勵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政府直接去做“操盤手”。在現有的情況下,地方財政壓力比較大,政府投資一些重大的項目在資金方面也是有限的。對于數字經濟本身來說,它有一些亟待政府投入的部分內容,但更多的應該發揮市場作用和更積極的資源配置作用。
有業內觀察者認為,下半年,多地將數字經濟重大項目作為加快經濟復蘇、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著力點。因此需要做好項目規劃,補齊產業短板,同時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
何代欣認為,在配套設施完善方面,決策層還需要充分觀察市場和了解市場,只有充分了解市場,才有利于作出正確的決策和規劃。當前,有些地方在數字經濟謀劃方面做的還不夠細,還需要在基礎軟件等相對薄弱方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