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城市整體表現呈現短期的較大擾動,甚至背離了過去幾年中國城市在榜單上的整體趨勢。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不同城市所具有的不同優勢稟賦,對疫情及疫情管控的回應不同。關鍵還是要回歸城市長期發展,觀察“后疫情時代”分數回歸正常后的表現。”
上榜城市亮點:
北京上升1名,位列第5名。北京在商業活動維度仍然表現突出,傳統優勢領域如全球500強企業數量、政治交往能力等,都屬于受疫情沖擊較不顯著的維度。然而,由于疫情影響,北京在人力資本、文化體驗維度的表現上仍持續受到沖擊,冬奧會舉辦對國際交流帶來的積極影響也受到一定制約。
香港下降3名,位列第10名。自2019年來,香港排名連續3年下跌,由第5名降到第10名。2021年遭遇疫情及貿易戰對香港進出口經濟的雙重打擊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22年初再次遭遇大規模疫情,導致進出口活動近乎停擺,商業活動在全球范圍內的領先地位持續下降。且受疫情防控措施影響,赴港游客數量未見明顯好轉,香港國際游客數量排名下降67位,影響了文化體驗維度的排名表現。
上海下降6名,位列第16名。這是上海自2015年-2021年將城市排名提升了10位后,首次排名下降。上海在過去一年中面臨了兩月有余的全面封鎖,商業活動受到嚴重影響,空運海運吞吐量、國際游客等相關指標排名驟降。疫情后上海積極的消費促進政策,預計將促使城市更快地恢復活力;但持續散點偶發的疫情,以及封鎖帶來的部分企業重心轉移、企業選址多元化、人才流失等后果,可能會在長期對上海的城市競爭力帶來影響。
廣州上升4名,位列第56名。自去年上升3名后,廣州排名再次上升。主要來自商業活動和文化體驗維度的進步。廣州持續推動先進制造創新,生物醫藥與健康、智能與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在廣州產業比重中重要性提升,全球500強企業數量持續增加;隨SHEIN等企業的強勢發展,廣州的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保持全國第一。
深圳下降1名、位列第73名。這也是深圳自2015年來首次排名下降。年初的大規模疫情對深圳的商業活動和文化體驗帶來一定沖擊。但深圳在商業活動上仍然保持活力,互聯網行業雖增速放緩但仍蓬勃發展。
杭州上升1名、位列第79名。杭州憑借靈活的企業服務政策以及豐富的人才吸引措施,維持了在商業活動、人力資本以及文化體驗維度的高標準表現。財富500強企業數量、獨角獸企業數持續上升,網紅經濟的蓬勃發展,無不彰顯著這座互聯網創新之城的商業活力。
成都上升5名、位列第83名。除了保持在商業活動和人力資本維度的優異表現外,成都在文化體驗上的得分較21年有較大提升,主要來源于文化藝術展覽數量和質量的提升其文化表現甚至遠遠超過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僅次于上海。成都的人文發展已經成為其標志性的名片,反向推動著人力資本和商業活動的發展。
南京下降1名、位列第91名。南京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第二城“,在高等教育的得分上仍然強勢,但是其高等人才數量增長有限,相比于其他新一線城市,在人才留存方面仍然有待加強。相應地,其在商業活動的表現也較為穩定,頭部企業數量無明顯增長。
武漢上升2名、位列第92名。遭受疫情的嚴重沖擊后,武漢正在快速恢復活力,商業貿易量回彈,商業活動維度增速明顯。同時,武漢高校資源豐富,疊加商業發展機會,在疫情后人才回流效應明顯,高等教育人才數量在22年提升明顯。
天津下降2名、位列第95名。排名下降主要來自于商業活動和人力資本維度,天津在全球500強企業數量、獨角獸企業數量,以及高等人才的吸引和留存上和一線新一線城市略有差距。
西安下降4名、位列第100名。西安排名下降同樣來自于商業活動和人力資本維度。西安在22年飽受疫情困擾,對商業活力產生一定影響,同時在大學排名和高等人才數量上呈現逐年下降趨勢,需持續加強人才吸引措施。但西安在文化體驗方面的特色吸引了較多國內游客,文化名片或將持續為城市帶來新生命。
在排名101-150名之間,排名上升的城市還有:濟南(上升4位)、鄭州(上升1位)、哈爾濱(上升4位)、沈陽(上升2位)、無錫(上升4位)、佛山(上升4位)、煙臺(上升2位)、泉州(上升4位)、唐山(上升4位)。
注:由于本次數據更新,也對部分城市2020年因突發疫情未及時公布的數據,進行訂正。
城市群層面亮點:
長三角:盡管今年長三角地區因為上海疫情封鎖受到較大影響,整體排名有所下降,但上海、杭州、南京仍進入全球前100.同時蘇州、寧波、無錫也在全球前150名范圍內——長三角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全球GCI上榜城市數量最多的城市群,反映了長三角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在中國各大城市群中,長三角地區是商業活動、人力資本、文化體驗等各個維度發展最均衡的地區,且其靈活的產業政策和開創性的人才吸引措施使其在商業的創新發展和人才的留存吸引上明顯領先,在傳統產業的保護和發展之外,也在不斷建設未來發展的引擎,保持城市持續增長的原動力。
大灣區:盡管香港排名稍降,但深圳和廣州仍然保持了較強的城市競爭力,保持著粵港澳大灣區世界頂級城市群的地位。大灣區作為港口的天然優勢、高度的市場化環境、以及多元體制下的政策窗口,將持續為大灣區的進出口貿易、科技、金融等行業添磚加瓦。隨著大灣區區域協同機會的探索以及一體化程度的提升,各個城市將面臨發展的新戰略機遇。
京津冀:北京憑借其商業活動的強勢表現,仍然穩坐全球十強城市之列。此外,天津、唐山等城市也憑借其豐厚的商業發展基礎上榜全球前150強。然而除北京外,京津冀其他城市的競爭力近年來面臨下降趨勢,在人力資本、文化體驗等“軟“維度上的發展不及其他新一線城市,仍需持續探索新增長極。
除了上述三大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等也有突出表現。其中成渝城市群以文化體驗帶動商業活動和人力資本的發展,成為中國城市群中的特色范例;長江中游城市群在疫情后不斷恢復活力,持續吸引商業和人力資源的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