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工業經濟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面連接的重要載體,在賦能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不斷深化拓展應用場景。而產業園區經過多年發展,已成長為帶動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動能轉換的“領頭雁”,肩負著聚集創新要素、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重要使命。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是推進中國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全面深化重點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推動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通過提升產業園區數字化水平,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
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撐產業園區全面轉型升級,賦能打造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平臺化的“數智園區”。依托工業互聯網實現園區全要素連接,推動產業園區運行設施要素(水、電、油、氣)和制造全要素(人、機、料、法、環、測)連接服務,為資源協同和產業協同奠定基礎。在此基礎上,推動園區企業生產要素和生產過程的“數字化”仿真,即“數字雙胞胎”,打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鴻溝。同時,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引用到園區產業,促進企業生產和管理決策的“智能化”提升。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新一代基礎設施”,形成普適的技術賦能支持能力,最終推進園區制造模式朝著“平臺化”在線實時智能協同演進。
依托以工業互聯網操作系統為核心的根云平臺,提倡“把園區當工廠”,創新推動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從兩個方面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提升以“產業管控”為重點的園區運營能力。數智園區的運營,不再局限于人、車、資產、空間等管理,而是聚焦產業管控,包括安全監測、碳監管&碳核算、產業圖譜、產業態勢、應急管理、防患治理等領域的數字化升級。例如雙碳管理,依托工業互聯網提高制造業園區企業能源、碳排放等數據的計量、核算精度和可信度,推進生產流程和工藝的綠色化、數字化升級;例如產業大數據管理,通過匯聚園區工業數據,開展產業大數據分析,繪制產業圖譜、把握產業發展態勢,為各地政府研究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和保障措施提供數據支撐。
賦能企業“從制造到后市場服務”的全價值鏈轉型。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為園區企業提供從研發、設計、制造、服務等全價值鏈數字化轉型服務,包括制造數字化、產品數字化、產業鏈數字化等,切實為園區企業提供低成本、低門檻的數字化服務。制造數字化,即以根云工業互聯網操作系統為基礎,幫助園區更好的管理生產設備等各類生產要素,基于實時動態數據實現降本、增效、提質、環保等目標;產品數字化,輔助園區企業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貫穿研發、設備遠程運維、故障備件、智能服務等環節,提升智能化產品設計、售后服務和客戶運營等水平;產業鏈數字化,基于園區產業優勢,形成數據驅動的供應鏈管理應用,促進優勢企業及產業鏈管理提升。
目前,在踐行產業園區數字化領域已取得顯著成效:一是與國家級園區深度合作建設“數智園區”,目前已為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工業園區、上海臨港產業園區、重慶經開區等多個國家級園區提供管理運營、企業數字化轉型等解決方案,直接服務園區企業150余家。例如,協助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三位一體”,依托“工業互聯網+工業區塊鏈”賦能打造長沙星沙區塊鏈產業園,服務超過30家企業,連接設備超過20000臺;幫助試點企業進行數字化、智能化管理,降本增效,園區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20%,運維服務效率提升30%,能耗降低15%。
二是助力地方政府打造特色產業鏈工業互聯網平臺,2020年至今,先后助力廣州市、湛江市、銀川等地方政府,協助打造了全球定制家居產業鏈平臺、寧夏先進裝備制造行業賦能平臺、湛江市打造小家電產業鏈平臺等多個產業鏈平臺,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協助政府為廣州定制家居產業打造了“全球定制家居產業鏈平臺”,以數據驅動上下游協作,加速廣州定制家居之都戰略落地。企業板材優化利用率達到90%以上,生產效率提升10%以上,訂單交付期縮短5天。
三是助力地方政府打造產業集群或賦能平臺,協助地方政府打造了嘉禾共享鑄造創新平臺等多個區域性產業集群及賦能平臺,助力傳統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已賦能數百家中小企業。協助嘉禾縣針對鍛鑄造行業打造了“工業互聯網+區塊鏈”共享鑄造高質量發展創新平臺,一方面解決了園區監管難、能耗高、生產成本高等痛點,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監管成本,同時支撐園區“雙碳”目標推進;另一方面賦能企業應用,實現單臺加熱爐節能5%,節電約30萬元/年,單臺空壓機節能10%,節省電費約10萬元/年。成功獲評2021國家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典型案例、2021工信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案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