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在文化建設中,認真做好生態文化、歷史文化、工業文化、農業文化、群眾文化“五篇文章”,使開發區文化建設異彩紛呈,為科學發展增添著了新的魅力。
生態文化篇,湖光山色薈人文
遙看珠山瀑布、戲水金龍湖邊、留影彩虹橋上……一些來徐的外地游客紛紛感嘆:“沒想到工廠林立的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竟是如此秀美,宛若世外桃源。”
游客口中所提到的珠山,即是珠山宕口公園,又名珠山宕口遺址公園,位于徐州市東珠山,東珠山是徐州CBD高鐵生態商務區的第一山。
鮮為人知的是,幾年前,由于開采等原因,東珠山上一度亂石成堆、宕口眾多,植被和生態遭到破壞。在高鐵生態商務區起步推進過程中,徐州著手對東珠山采石形成的宕口遺址進行生態修復和留景復綠,計劃建成珠山宕口遺址公園。
該公園建設以“修復生態、覆綠留景、凝練文化、拉動經濟”為原則,在保持原有植被的同時覆綠,并保留過去開礦時壘砌的石墻等建筑,進而組合成新的人文景觀。
漫步在如今的珠山,日潭、月潭、云梯、瀑布、彩虹橋、木棧道、引水渠及小品、綠化景觀成為了遺址公園的亮點。景區建設有掛網噴播4.65萬平方米,一、二級園路800余米,上山木棧道550米,種植各類喬、灌木2萬余株,草坪、地被4萬余平方米。
位于金龍湖東岸的金龍湖小鎮,更是集休閑、商貿服務、娛樂于一體,承擔高鐵生態商務區的休閑娛樂、信息交流、商業配套、對外服務等功能,是徐州高鐵站的客廳。規劃有商務活動區、購物區、湖濱吧區、中心廣場、意式臺地景觀廊、水街、浮島及若干小橋。
小鎮的規劃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和地理區位優勢,以維護環境生態平衡為目標,以山水威尼斯水街表現為特色。
歷史文化篇,古跡民俗煥生機
眾所周知,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目前該區擁有馱藍山漢墓、蟠桃山、荊山橋、火神廟、東洞山漢墓、老龍潭、吳二官府、大壩湖水庫等一批歷史文化古跡、景區、園區;還有具地域特色的節日廟會等。
蟠桃山佛教文化景區是徐州市城建重點工程。去年9月28日,寶蓮寺佛教景觀落成并向公眾開放。
位于蟠桃山麓的寶蓮寺,是徐州蟠桃山佛教文化景區的主體景觀。它是彌勒菩薩的道場,始建于南北朝時期劉宋永初年間(同為北魏永興年間),原是中國第一座有印度風格的寺廟,其祖師法顯大師是歷史上第一位西行取經歸來的高僧。
2009年,由香港金鋒公司發起立項,省宗教事務局批準重修,臺灣星云大師親自題寫寺名,社會各界踴躍參建,寶蓮寺歷時四載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四項國內第一:七佛殿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大雄寶殿,建筑面積2377平方米;殿內藏有長37.5米、高9.5米的南海拜觀音壁畫,是目前國內單體面積最大的佛教題材壁畫;通天閣高59.88米,是目前國內最高的佛閣,供奉著彌勒菩薩真身——天冠彌勒;天冠彌勒佛像高39.88米,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室內鍛銅佛像。
寺外,菩提圣蓮廣場、蟠桃勝境山門、天龍八部(須彌山)廣場與通天閣一道形成了蟠桃山佛教文化景區的中軸主線,為景區未來發展空間拉開框架,也為傳統的蟠桃廟會帶來了蓬勃生機。
與往年不同,今年蟠桃廟會舉辦地點改在去年9月落成的蟠桃山佛教文化景區。演出節目除了山東快書、民間戲曲等傳統表演外,其它均由社區居民自發組織的表演團隊排練的文藝節目“挑大梁”。
在徐州大黃山鎮西朱村有一處至今仍保存尚好的大院,距今已有200年的歷史。據了解,大院原來的主人是西朱一代知名的大地主任朝燦。大院計有房間近百間并有炮樓,其東場南園均被占用。走進院子,看到房屋呈田字形分布,院子中間的客廳已被拆除只剩下四周的老屋。目前西朱村委會計劃進行維修,具體方案已報徐州市文物局審批。
工業文化篇,方興未艾展嬌姿
境外游、自助游是許多人休閑度假的選擇,可您聽說過工業旅游嗎?
光禿禿的啤酒瓶,進入一道“門簾”,再出來便已打扮一新,貼上時尚的標簽。以科技含量和企業文化為最大賣點,去年坐落于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青島啤酒(彭城)有限公司通過了省級工業旅游示范點驗收。
在青島啤酒徐州生產基地,有一間特殊的展廳,它的名字叫“夢工廠”。在這里,有關啤酒的裝飾元素隨處可見。墻上的歷史照片,講述著企業的文化和歷史;廳里古老的酒桶和生產設備,傳遞出酒文化的獨特魅力。
除了文物展示,夢工廠里還安裝了很多現代化的游藝設施。以啤酒知識為內容的電腦游戲寓教于樂,而醉酒小屋更是讓游客體會到“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樂趣。除了夢工廠,企業講解員還帶領游客對生產流程進行參觀,了解啤酒生產的各個環節。
實際上,工業體驗旅游在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早已顯山露水。
目前,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擁有徐工、卡特彼勒等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領軍型企業,擁有世界第一的中能多晶硅生產基地。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相關部門也已開辟依托徐工集團、卡特彼勒、蒂森克虜伯、圣戈班等公司的工程機械體驗游,依托中能硅業、艾德太陽能等公司的新能源產業體驗游,工業體驗旅游日益成為開發區吸引游客的一大亮點。
農業文化篇,休閑增收兩不誤
近年來,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旅游產業發展緊緊圍繞“突出農業生態特色,做大做強旅游產業”的總體思路,不斷配套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注重在農業開發與生態旅游結合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條高科技、生態型、鄉村化的旅游發展新路子。
根據不同地區的優勢產業,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招商引資,多方籌措資金,多元化、多方位投入,高起點、高標準建設,著力打造優質、高效、一流的精品項目。
重點抓好生態畜禽、觀賞魚、淺水藕、食用菌、食品加工等農業主題園區建設,逐步形成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特有的農業產業布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在觀賞魚生態示范園的基礎上,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又建設了星期九農樂園。園區把生產、生活、自然三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成為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綠色生態園區。
群眾文化篇,文明之花遍地開
在東環街道辦事處,只要提到圩子社區,人們首先會聯想到圩子武術。
“來,大家站好隊形,準備開始了……”每天清晨,圩子社區稼悅園小區內就會準時響起“老年武術隊”練武的口令。大伙時而行云流水,時而綿里藏針,一招一式,動作優美。不一會,一套陳氏太極拳練完。
這是一支由20多名退休老人組成的武術隊。隊伍成立4年來,老人們不僅在習武中鍛煉了身體,還發揮余熱,為保衛小區安全貢獻一份力量。
在金山橋街道辦事處的桃園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張玉容和劉靈美兩位老人正在練習針織和剪紙。這座投資逾百萬的活動中心,內設閱覽室、書畫室、跆拳道室、電腦室、兒童之家、心理咨詢室等10余個活動室。
據了解,“十一五”以來,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不斷加大文化投入,相繼建設了一批文化基礎設施。如怡園公共文化服務中心,該中心建有區級圖書閱覽室、電子閱覽室等。同時加快農家書屋和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建設,目前全區大部分村居都有文化活動室、閱覽室、書畫室、健身室等,這些文化功能設施的建設,保障了群眾文化活動的正常開展。據悉,為增強文化軟實力,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還將規劃建設與國家級開發區相適應的融文化活動、圖書售藏、影視傳播、科普教育等于一體的綜合文化場所。
山水生態、歷史文化、工業旅游、觀光農業、社區文化……這些點構成了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文化現狀的脈絡——景觀新穎別致,內容豐富精致。而文化的發展勢必會助推著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像一艘滿載著文化寶藏的航母,在春天里揚帆起航,劈波斬浪,向著科學發展、協調發展的目標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