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動產業集中集約集聚發展
強化龍頭帶動,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提升園區經濟水平,增強配套能力,形成規模優勢,提高產業集中度、產業分工層次和整體競爭力。
發展壯大產業集群。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集團加快發展,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打造特色鮮明的細分行業龍頭,形成一批以龍頭企業為引領、產業產品為鏈條、中小企業緊密配套的優勢產業集群。到2015年,全省主營業務收入過500億元的企業集團達到30戶,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的產業集群達到200個,優質產品生產基地達到80個。
加快園區轉型提升。以集約化、專業化、高端化和綠色發展為方向,引導生產要素和區域重點產業集聚發展,吸引最新科技成果在園區轉化,以大企業帶動產業壯大和基地建設,集中推進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和污染治理。建設創新型園區,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區、調整產業結構的先行區和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示范區。建立園區分類考核體系和升級淘汰機制,支持具備條件的園區合理擴區和調整區位,探索跨區域合作開發新模式。
促進企業兼并重組。堅持市場化運作,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完善配套政策,推動優勢企業實施強強聯合、跨地區兼并重組、境外并購和投資合作。鼓勵國有企業通過經營權和資產轉讓、聯合并購等方式實現兼并重組。加快推動鋼鐵、化工、煤炭、黃金、港口等重點行業的重組,促進環保型重化工產業向沿海布局。
二、園區經濟提升
全省經國務院、省政府批準設立的省級以上開發區共171個。其中,國家級22個,省級149個。國家級開發區包括青島、威海、濰坊、淄博、濟南、濟寧、煙臺7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青島、煙臺、威海、東營、日照、濰坊濱海、臨沂、鄒平8個經濟技術開發區,青島前灣保稅港區、煙臺保稅港區以及青島、青島西海岸、威海、濟南、濰坊5個出口加工區。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積極爭取進入國家級開發區行列。
支持發展淄博現代化工產業園、新華國際醫藥工業園、滕州中俄高技術產業示范園、文登南海工業園、淄博東岳氟硅材料產業園、魯津紅云高新技術產業園、信發循環經濟產業園、魯西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園、祥光生態工業園、濟寧炭素工業園、鄆城精細化工循環經濟示范園、煙臺綠環循環經濟產業園、牟平低碳環保產業園等一批特色園區和千億級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