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在官網公布了4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珠海市金灣區黃鰭鯛產業園、高欄港經濟區特色水果園藝作物產業園、斗門區白蕉海鱸產業園等聯袂亮相,成功入選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現代農業產業園已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牛鼻子”。被稱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的珠海,如何抓住這一機遇,將“工業化”管理理念引入農業生產,讓現代農業產業園成為人才、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向農村涌流的載體,闖出一條農業產業園創建的“特色”之路?
扶持資金5%用于農業科研
日前,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在官網公布了4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其中,25個產業園納入2019年粵東西北地區第二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珠海市金灣區黃鰭鯛產業園、高欄港經濟區特色水果園藝作物產業園、斗門區白蕉海鱸產業園等19個產業園納入珠三角地區自籌資金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
近年來,廣東省把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產業興旺的重要抓手,規劃2018—2020年,省財政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建設15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財政對每個產業園建設補助資金5000萬元,并要求珠三角地區各市自籌資金自行建設產業園,引領帶動全省現代農業加速提質增效,打造若干千億產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
什么是現代農業產業園?珠海3個入選的創建園區憑何入選?又將如何闖出一條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特色”之路?
與工業產業園的建設路徑類似,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在規模化種養基礎上,通過“生產+加工+科技+營銷(品牌)”全產業鏈開發,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創新體制機制,形成了明確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區域范圍,建設水平領先的現代農業發展平臺。
“按照要求,珠海從去年開始積極推進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工作,明確要在‘特’字上創新。”珠海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依托地處珠江口西岸、四季氣溫適宜、河口漁業豐富等珠海農情,此前珠海已出臺《珠海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方案》,提出要按照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標準,實現涉農區“一區一園”總體布局,創建斗門區白蕉海鱸現代農業產業園、金灣區黃鰭鯛現代農業產業園、高欄港經濟區特色水果園藝現代農業產業園。
作為自籌資金建設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珠海市將創新園區創建資金投入方式和科技研發模式,每個產業園市、區兩級財政補助資金6000萬元,并以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此外,珠海還鼓勵經營主體積極配套落實建設資金,提高建設標準,輻射帶動更多農戶參與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并在市、區補助資金中安排不少于5%的資金用于科研,為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務,重點解決種子、種苗研發等短板。
產業園建設瞄準六大主攻方向
那么,在入選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后,珠海將如何鋪開三大園區的創建?
《珠海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方案》提出,珠海將按照“生產+加工+科技+營銷(品牌)”的全產業鏈要求,統籌布局生產、加工、研發、示范、服務、旅游等功能板塊,實現產業園規劃合理,產業集中度高、精深度高和聚集度高,主導產業產值占產業園農業總產值50%以上;實施主體與農民建立了利益緊密的聯結機制,產業園內農民收入高于當地平均水平15%以上;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實施、農民受益、共享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園。
按照工作方案,珠海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將瞄準六大主攻方向。其中,建設優勢特色產業引領區成為首要目標,即依托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建成一批規模化原料生產大基地,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大集群和大品牌,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做強富民興村特色產業。
建設現代技術與裝備集成區也是重要的發展方向。珠海明確,將聚集市場、資本、信息、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推進農科教、產學研大聯合大協作,配套組裝和推廣應用現有先進技術和裝備;支持農業技術創新團隊和農村科技特派員為產業園服務,將產業園打造成為技術先進、現代設施裝備配套加速應用的集成區。
現代農業產業園將成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區。工作方案提出,要推動產業園建設與鄉村休閑旅游及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融合發展,打造種養有機結合,生產、加工、收儲、物流、銷售、旅游、電商于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挖掘農業生態價值、旅游休閑價值、文化價值。
與此同時,珠海還要在此過程中建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業創新孵化區,通過加快土地流轉等方式,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加強產業園與小農戶的有機銜接;通過股份合作等形式入園創業創新,搭建一批創業見習、創客服務平臺,鼓勵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返鄉進入農業產業園創業創新,將產業園打造成為新型經營主體“雙創”孵化區。
工作方案明確,還要以建設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示范核心區為方向,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促進農業競爭力提升和農民收入增加,樹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標桿,將產業園打造成為示范引領質量興農、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綠色發展的核心區。
此外,工作方案還提出,要以完善農村產權制度與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加快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創新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重塑新型城鄉關系,率先在產業園建立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建設鄉村振興的樣板區。
產業園科技推廣“無圍墻”
現代農業產業園如何在創建過程中加大產業聚集效應?習慣了單打獨斗的農戶如何通過產業園這一平臺對接大市場,跟上現代農業產業升級的步伐?現代農業產業園將如何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破解農業生產碎片化的現狀?
這一系列問題,都有待珠海三大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在創建的過程中,以實踐來回答。
以剛剛入選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斗門區白蕉海鱸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例,作為該產業園的主導產業,斗門白蕉鎮是全國最大的海鱸生產基地,年產量約占全國的47%。隨著白蕉海鱸產量的與日俱增,其主要產地珠海斗門也獲得如雪片般飛來的榮譽。然而,雖然“白蕉海鱸”獲得許多消費者的掌聲,但不少養殖戶還是慨嘆:“白蕉海鱸聲名遠播,但養殖戶還是難以獲得穩定收益。遇到魚價‘寒冬’,養殖虧損者不在少數。”
“養殖戶的感慨背后,是白蕉海鱸產業目前仍存在的‘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短板,而補齊這些短板,白蕉海鱸需要從‘散裝散賣’到‘高端品牌’轉變,來一場供給端的‘品質革命’。”斗門區農村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那么,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創建,將如何破解養殖戶的煩惱?記者獲悉,此前,《珠海斗門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規劃》已成功通過專家評審。其中,建設科技推廣“無圍墻”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成為建設方案聚焦的重點。
“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政企合作,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依托強競、之山、湖江漁業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成立白蕉海鱸科技推廣服務工作站,將組織海鱸養殖技術能手、土專家成為技術推廣二傳手,到魚塘實地傳授白蕉海鱸養殖技術和健康養殖模式,推進基層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多元化、多形式、多方位為養殖戶提供農技推廣和農技服務。”斗門生態農業園相關負責人表示。
另一方面,產業園主體如何與農戶構建穩定利益聯結機制,直接決定農戶參與的積極性。
對此,《珠海斗門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規劃》提出,將以“公司+農戶+基地”模式為基礎,現代農業產業園還將在創建過程中依托產業化經營聯合社、粵農擔等金融力量,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新型共營共享利潤分配機制,讓漁民從土地租金、打工薪金、土地入股和項目資金折股量化效益分紅中獲得收入,實現“戶戶有項目、人人能致富”的目標。按照規劃,到2022年,斗門白蕉現代農業產業園預計將帶動就業人數14500人,產業園內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9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