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重要經濟會議基調仍延續了十九屆五中全會的諸多提法,比如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強化科技戰略支撐以及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等。但是也有新的提法,如首次提出需求側改革,“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范。” 再次提到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下面主要談一談什么是需求側改革,與供給側改革有何不同?在弄懂需求側改革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供給側改革成功的優秀路徑。

供給側改革:
-
-
手段: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
其中去產能主要指的是以環保為名去鋼鐵煤炭的落后產能,直接催化2016年的鋼鐵煤炭行情;
去庫存主要是針對地產庫存,通過控制土地供應(城市規模限制,以水定城等常出現在各城市規劃),從而地產完成漲價去庫存,帶動2016-2017地產行情。
去杠桿準確的講是杠桿轉移,將政府主體杠桿轉移到民間和個人,提高系統風險承受能力,寬貨幣緊信用讓下跌成為2018主旋律。
降成本主要是幫助企業降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與資源使用成本(電力、租金等)。
補短板主要是補基礎設施建設短板,解決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滯后,中心城區地下管網老舊、水電氣暖及環衛設施不配套等問題。補民生建設短板,解決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基本公共服務不均衡,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
以上通過供給側改革實現了我國大類商品的供應體系的優化,完成了初步的結構性改革。
為什么這個窗口提需求側改革?
11月份的CPI,創11年來的新低。這里我們要分清楚下降和恢復兩個不同級別的趨勢。我們談的經濟恢復是針對2020年1季度經濟低迷的恢復,我們談下降是從過往二三十年的高增長維度談下降。CPI新低雖然有豬肉的結構性原因,但也反應總需求依然萎靡且逐步下滑趨勢(人口決定)并未改變。 所以釋放或者刺激需求,就需要在需求側做文章,也是國內大循環的基礎。
在弄清楚需求側之前要明白什么是需求:簡單來說就是我想我能,真實需求有兩大要素:購買欲望和支付能力。
從這兩方面下手的政策基本邊際效用遞減。提高中等階層收入水平,擴大可支配收入等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從支付能力層面入手是長期的細活。而過往的刺激核心在于改變你想不想,或者給你一點優惠讓你能買,核心是在需求邊際上面做文章。這些都是短期行為,并且周期性強:例如家電下鄉,打折促銷,補貼補助等。
那怎么改?看原文
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核心在于打破約束需求的藩籬,這里能想到是什么?
沒錯就是汽車限號,地產限購。所以會議強調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讓真實需求得到釋放,而不是限制。
如何做,參見:
【評論:控制杠桿,嚴控資金違規流入地產】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城市樓市炒風盛、房價漲,主要是杠桿問題,其次才是供求問題。收緊資金閘口,調控效果將立竿見影。對金融監管來說,首先要從源頭上把控好首付款的資金來源,必須要來自購房者本身及直系親屬;其次,貸款額度審核,必須要基于至少3年-5年的銀行流水,并嚴打里外串通的證明作假。另外,差別化的住房信貸政策應更加精細化、科學化。(21世紀經濟報道)。
這里可以看到未來可能的政策導向:適度放開限價和限購,但收緊杠桿。
適度放開購買,放開限價(價值發現更充分,開發商也可以打造更高溢價的優質產品),讓真實需求得到充分釋放,收緊和控制杠桿,過濾投機和非真實需求。
需求釋放的例子在免稅店上面已經表現得很充分,與其讓消費者出境購買在外消費,不如進口免稅擴大消費。這樣的需求釋放紅利的方向可能有:
1、地產:適度放寬限價 有益于更多精品住宅,高價產品。核心是讓優質產品充分溢價,普通產品價值回歸。注意的是地產整體趨勢是平穩健康,普通產品也漲不了,需求有限。但結構差異會越來越大。普漲局面不復存在核心在于國內地產市場已經全面從剛需進入改善,無論是面積改善、產品改善、區位改善、配套改善或環境改善都異常搶手,這也是換房潮帶來的二手拋售潮引起的冰火兩重天。這方面可以關注在三道紅線外的優質產品力的低估地產公司。
2、汽車: 放寬限制,補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放松側重在新能源汽車上。
以上:需求側改革的核心是放開需求,多為需求釋放做建設性配套,少樹立人為藩籬。
下面逐句解讀12.11政治局會議,轉折與轉向-201212
核心結論:本次會議是吹風會,受疫情影響,對標的應是五中全會、“十四五”規劃建議稿和今年7.30政治局會議。總體看,我國經濟形勢不錯,2021年政策穩中漸退,并很可能是監管大年,“該查的查,該防的防”。
1.每年12月政治局會議,歷來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吹風會。12月政治局會議一開完,明年經濟工作主基調也就定了;隨后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往往是據此制定具體部署。按歷年規律,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望在未來1至2周召開(過去5年均在12月政治局會議之后的5至10天開)。
2.“2021年是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定位很高。會議指出“明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確實,2021年可謂“四個年”疊加:“十四五”開局之年(“確保‘十四五’開好局;做好‘十四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建黨100周年(“要以優異成績慶祝”;大概率會在明年7月召開紀念大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宣布、評估與總結之年(上半年完成)、2022年二十大的人事布局之年。
3.依舊擔憂內外部壓力,仍強調危機意識、風險意識。會議指出“疫情和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一方面全球疫情仍加速惡化、我國也有散發式病例,另一方面中美關系變數仍大、尚難實質緩和。因此,和7.30政治局會議一樣,本次繼續強調“要強化機遇意識、風險意識,牢牢把握經濟工作主動權”。
4.對今年經濟滿意、對明年經濟有信心;明年穩增長仍是硬要求、有可能還會設定GDP增速目標。會議認為“今年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的答卷;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并強調“我國經濟運行逐步恢復常態”。和疫情前幾次政治局會議一樣,本次重提“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預示穩增長仍是硬要求、明年兩會也仍可能定量化目標。維持我們年度觀點:2021年經濟前高后低、逐季回落,預計全年GDP增速9%以上、名義增速11%以上,其中,一季度GDP有望達到19%左右。
5.政策主基調上,仍強調“六穩+六保”,也繼續突出擴大內需、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鏈、“雙循環”、統籌發展和安全等。延續730政治局會議、五中全會和“十四五”規劃的說法,本次會議繼續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構建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繼續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堅持擴大內需,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此外,和730政治局會議一樣,會議繼續強調“夯實農業基礎”,指向的是糧食安全、種子安全。
6.具體部署上,2021年有新提法、新要求,尤其是三個首提:注重需求側改革;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范。具體看,有以下6大變化:
首提“注重需求側改革”,核心是擴大內需,抓手是暢通內循環、出臺促消費舉措、推動配套制度改革。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扭住”的提法最早見于2016年12月;最近一次見于總書記去年4月視察重慶的講話),提出“注重需求側改革”(政治局會議層面首提),需求側的提法最近一次見于劉鶴副總理在“十四五”規劃輔導讀本的文章提出,“在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始終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再結合本次會議和“十四五”規劃,不難判斷,需求側改革的核心就是擴大內需,主要抓手包括:暢通國內大循環(“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進一步促消費(“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開拓城鄉消費市場;完善節假日制度”等);推動制度改革(“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作為重要政策目標,優化收入分配結構;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準入”等)。
首提“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互聯網巨頭首當其沖。結合螞蟻金服暫停上市、金融委會議點名金融科技與金融監管、“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監管高層喊話“堅決防范資本操縱輿論”、官媒批評“互聯網巨頭利用海量數據、先進算法和雄厚資本爭搶社區團購”等事件,指向國家對互聯網巨頭的壟斷性、無序性極為關注。
首提“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范”(730政治局會議為“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我們繼續提示,穩杠桿、防風險是明年重點,2021年很可能是監管大年。防范金融風險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近年來一直是監管重心。其中,本次會議提出的存量風險,應是指杠桿率高、國企和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資管新規等;增量風險,應是指處置風險的風險、政策退出的風險、中美沖突可能升級的風險等。
提出“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但未提“房住不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應會加上),對此不應過分解讀;明年房地產調控將總體趨緊,但節奏可能會比較溫和。會議強調“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去年底政治局會議未提;今年730政治局會議是“堅持房住不炒,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再考慮到12月3日韓正副總理在住建部座談會上對房地產調控的表態較7月24日房地產會議有所緩和,由此確實可判斷國家對房地產態度有所轉變。傾向于認為,隨后的中央經濟會議大概率會把?房住不炒?加上,而且房地產行業“三道紅線”將于明年正式生效,預示2021年房地產調控總基調仍將總體趨緊;同時,鑒于“房地產業影響投資和消費,事關民生和發展”(劉鶴,2020年11月)以及“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十四五”規劃建議稿),也意味著短期內仍離不開房地產、房地產也不至于被“一棍子打死”。
要求各級干部增強政治意識,提高專業化水平。會議強調“疫情以來的松→現階段的穩→2021年的退”,此前11月21日金融委就債券違約事件召開會議時指出“金融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實履行責任”。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將穩中漸退、逐步回歸正常。和去年底政治局會議一樣,本次也未提及貨幣與財政政策,但隨后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具體部署。明年我國面臨“疫情以來的松→現階段的穩→2021年的退”的局面,明年貨幣政策將重回穩健中性,既結構性緊又結構性松,預計2021年社融增速11%左右、M2同比9%左右,信用趨于收縮;明年財政政策將回歸常態,赤字率和專項債規模均將下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