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項國家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既是強軍之策,又是興業之舉。” 10月31日,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園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
在當下新經濟發展的大潮中,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區四季青鎮的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園,被看作是四季青產業發展歷史上的一張“新名片”。在北京市“騰籠換鳥”構筑高精尖產業結構的大背景下,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園完成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心懷國家級引領示范性軍民融合產業園區的夢想,正在朝著園區4.0的發展方向大步跨越。
“園區4.0”攜智能和標準化全速崛起
2015年9月,在北京市海淀區區委的政策指引下,經營了20多年的北京西郊汽配城轉型定位于軍民融合產業園,并順勢啟動了改造工程。后在海淀區管委會的指導下,正式確定為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園。
經過三年多的規劃建設,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座高舉“園區4.0”大旗的高端智慧園區粗具規模。到目前為止,園區的基本建設接近尾聲,招商完成95%,物業租金收益大幅提高,智慧管理系統進入調試運行階段,多個平臺均已進入運營階段。
據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園黨總支書記李建東介紹,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園秉承“實業興邦、產業報國”的發展夙愿,選擇的是物業、投資以及多種平臺綜合運營的新興產業模式,并以打造第四代產業園為目標,引入標準化建設理念。園區與中關村巨加值科技評價研究院合作,共同推行軍民融合標準化體系建設工作,這是打造產業園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也是園區4.0發展的主線。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園與中關村巨加值科技評價研究院聯合發布了第一個園區4.0標準體系,為新階段的園區發展樹起一桿“大旗”。這套標準體系,旨在讓市場八大主體(政府、企業、大學、院所、科技服務機構、金融機構、人才、軍隊)同在一個平臺上,共講“軍民普通話”,降低信息不對稱,提升資源配置、軍民融合的“量質效”。
具體而言,園區4.0就是以一套“可復制、可推廣、可認證”的現代治理標準體系為支撐,園區與企業依存共生、協同發展、融合共贏的創新生態圈。園區1.0(物業共享)、2.0(服務共享)主要是以硬件制造為基礎,提供有形的“硬服務”,而園區3.0(標準共享)、4.0(產業共享)主要是以軟件支撐為基礎,提供標準和產業的“軟服務”。這個由“硬服務”變“軟服務”的過程,正是打造現代園區核心競爭力的創新過程。通過建立管理、服務、技術等標準體系,拆掉技術、產品、市場壁壘,打通軍地供需通道,破除科技成果轉化障礙,實現園區4.0創新鏈、價值鏈、產業鏈高端運行的新興業態。
高擎“融+”新理念建設多平臺集群
融則贏,和則強。
李建東表示,作為海淀區軍民融合發展“一核三帶多平臺”戰略布局中的核心,軍民融合產業園依托豐富的資源優勢,結合軍民融合產業和高精尖產業特點,吸引軍民高端要素集聚。產業園提出“融+”理念,旨在以園區為平臺,實現多主體多要素之間的深度融合。
園區先后與多家專業公司合作,搭建了軍地對接、軍地成果轉化、軍工資質認證、軍事大數據、知識產權、標準化、金融、孵化加速、線上培訓等多個平臺,以股權參與或共同成立公司的方式進行運營。這些平臺的搭建,實現了產業園“瘦身增高”,延伸拓展了園區的產業鏈,創新改變了園區的運營模式。注冊成立了資本金上億元的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與金融機構共同設立“軍民融合”基金,使園區資產實現了倍增。合作成立的軍工資質認證平臺,為參軍企業提供專業的咨詢服務和業務培訓。
值得注意的是,產業園的招商標準要求比較高,不僅是與軍民融合相關的優勢企業,海淀園管委會還會把關產業定位和入駐企業。當然,“家有梧桐樹,不愁鳳凰來”。包括中國船舶、中船海裝、北斗導航、北京壯龍、礪劍防務、北方爆破、九天微星、中標慧安、弘大科技等在內的50多家優秀軍企民企先后進駐園區,讓園區匯聚了人氣、提振了士氣、充滿了朝氣。
這些入園企業既有國家級的企業分支,也有省市一級的知名企業;既有老牌子的“大塊頭”,也有新創立的“小中微”。它們主要集中在網絡與信息安全、新材料、無人系統、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光電裝備、高端海洋裝備、通用航空與衛星應用和集成電路及核心傳感器等8大產業領域;覆蓋海、陸、空、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等軍種和武警、邊防軍等各軍兵種。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知識技術密集,科技人員較多,生命周期長,附加值高,年增長率是傳統產業的3至5倍,是地區經濟增量的主力軍,也是聚集軍民融合產業、引領科技創新的引擎。
“雙輪驅動”戰略下的生態環境再造
對于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園來說,既有產業園傳統物理空間的承載功能,更有軍民融合戰略格局下的產業調整。那么,如何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品牌主題產業園?園區人給出的答案是:用細節打磨品質,靠品質成就未來。
據李建東介紹,園區通過建立綜合服務平臺和軍民融合專業服務平臺實現“雙輪驅動”的戰略業已成型,包括工作生態、生活生態、文化生態和產業生態等在內的四種生態建設正在同步推進中。
其一,打造高端工作生態。園區樓宇是以5A標準建設的,在改造過程中,聘請建筑設計院專家為園區量身定制,設計了天幕和摩空間,打造了當地的又一個地標性建筑。產業園運用現代科技構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園區,基于云計算、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搭建了園區管理和應用服務兩大平臺,重點開發數字安防、智能物管和智能辦公三大模塊,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人員、車輛、環境、資產之間的信息互通和共享,實現園區智慧物聯、智慧運營和智慧決策。
其二,營建良好生活生態。未來在園區工作生活的人數將達到4000人左右,大多數屬于白領精英階層,那么園區就要打造與之相適應的高端生活生態。當前園區積極與鎮域內的教育、醫療、養老、社區等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幫助有需要的員工,特別是企業里的特殊人才,協調解決子女入學、就醫、養老、廉租住房等生活難題;擴建出1萬多平方米的下沉廣場,簽約了20多家國際一線品牌、國內知名品牌、網紅品牌的商家,提供餐飲、健身、休閑等全方位的生活服務。
其三,構建優質文化生態。高端園區必需配套建設優質的文化生態。在硬件建設上,園區打造了大型天幕和造型別致的摩空間,成為極具特色的文化街景,同時聘請專業團隊,精心設計下沉廣場,突出設計的精細和文化元素,讓每個點位都成為園區的一個文化符號;與專業團隊合作,創建了園區的“融+咖啡”文化品牌,配建圖書角,提供高品質的文化服務,以后可隨著園區的復制向外推廣;在下沉廣場經常組織文化活動,豐富員工8小時以外的文化生活,讓園區在非工作時間亮起來、動起來、活起來。
其四,培育多維產業生態。圍繞園區4.0“產業共享”的目標,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園未來將著力培育“產、學、研、用”一體、供需對接一體、線上線下一體的依存共生、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多維產業生態。
至此,從生活、工作、文化到產業,四大生態耦合優化、合而為一,共同組成更高層次的生態鏈體系,從而全面推進軍民融合更高程度、更深層次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