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融合具有產業鏈長、配套環節多、技術外溢性強的特點,可有效解決發展需求不足、投資下降問題,對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拉動作用。當前,隨著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全國各地都已興起了軍民融合發展熱潮,相關政策和項目產業園區不斷涌現。
奚繼興、劉洪文、劉永濤等多位代表建議,沈陽要抓住轉型升級的新風口,牢牢把握戰略先機,在皇姑區建設產業優勢突出、效益明顯、國內一流的軍民融合產業園區,營造沈陽軍民融合新品牌,實現建設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的目標。這將是沈陽實現“一展雄風,大展雄風,盡展雄風”的重大機遇和突破口。
“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軍民融合的表述,在‘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部分共有54個字;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部分列出單獨章節,共222個字。提出了打開軍民需求通道、培育20戶軍工戰略供應商、推廣皇姑經驗、建軍民融合項目庫等10項重點工作。”
拿到政府工作報告,市人大代表、沈陽防銹包裝材料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洪文逐句逐字“數”著讀、前前后后不下十遍,幾乎可以將有關軍民融合的部分倒背如流。在他看來,這真正體現了聚焦重點產業、重大項目、“項目為王”的理念,也讓所有參與軍民融合、從事實體經濟的企業感到精神振奮。
市人大代表、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奚繼興介紹,皇姑區國防科技工業和軍工資源高度集中,是全市乃至全省范圍內最具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潛能和基礎的區域。皇姑區也敏銳抓住區域內軍工企業多的優勢,將軍民融合當作大事來抓,列為了今年市政府在全市推廣的學習樣板。
皇姑區在全省范圍內率先成立了“軍民融合產業發展聯盟”,全國首創“軍民融合直通車”項目對接平臺,規劃建設了一批以龍頭企業重大項目為支撐的產業園區,也取得了豐碩的產業成果。例如多用途無人機項目、智能螺栓項目落地并形成投資,1300余項軍工技術成功實現脫密,列入技術儲備庫,梳理國家技術專利數量1000余項。
以沈飛集團為例,按照計劃,要逐步實現鍛鑄造、標準件制造,落壓和型材類鈑金、設備、動力維護以及航空維修服務綜合保障等業務向軍民融合領域轉化,上述業務產值可超100億。奚繼興表示,通過產業多樣化的集聚,在一個地區或一個領域,形成千億級軍民融合產業規模的目標,并不遙遠。
為了更好地承載產業發展,皇姑區將首府新區作為發展軍民融合的重點空間,委托廣州大學產業團隊進行規劃。這一區域處于沈陽的主城區,是二三環間唯一可供大規模改造的區域,為軍民融合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2017年末獲批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
發展軍民融合產業,皇姑區具有基礎雄厚、平臺集聚、空間巨大等優勢。因此,奚繼興、劉永濤、劉洪文等多位代表建議,在皇姑區建設沈陽軍民融合產業園區。同時,加強頂層設計,進行園區總體規劃,明晰園區功能定位;制定清晰的產業政策和配套政策。綜合人力、物力、財力以及各種要素資源,重點聚焦精準發力,通過軍民融合助力沈陽轉型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