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6月20日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中指出,我國軍民深度融合發展要實現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豐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圍、提升融合層次是主要方向,要在“統”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見實效。國防工業是軍民融合的重點領域,如何落實好總書記要求,抓住戰略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是國防工業企事業單位共同面臨的挑戰。
軍民融合是戰爭形態與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當前戰爭形態正發生著快速的變化,由武器對抗演變為海陸空天電網全維度的體系對抗,發展到全要素的對抗,逐步模糊了軍民技術和標準邊界,僅靠傳統的軍隊自身來建軍、保軍顯然已經力不從心。
一方面,飛速發展的IT技術、人工智能、新型制造技術等民用高新技術,會對作戰模式、裝備研發和服務保障產生巨大的推進作用,把保軍潛力和軍事實力根植于更加深厚的國民經濟基礎,成為國家發展的必然選擇。
另一方面,大量民用領域的產品和技術其實最初都是為軍用研發準備的,例如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等產品和技術的產生,起初都是基于軍事用途,而其后在民用領域廣泛應用,為全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巨大便利。美國的曼哈頓計劃、星球大戰計劃等重大軍事項目民用化取得了巨大成功,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因此,突出的軍事效益和經濟效益使軍民融合發展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成為歷史的必然。
軍民融合是世界軍事強國的共同選擇
世界各國對軍民融合的發展路徑都高度重視,進行了各有特色的探索。
20世紀90年代后期,美國政府就開始探討如何將軍工需求同民用技術相結合以推動經濟發展,強有力的政府主導打破了國防工業與民用工業因不同技術、不同規范標準、不同經營策略、不同生產方式形成的壁壘,構建了軍、民品并舉的統一工業基礎;軍民一體發展模式不僅滿足了美國的軍事安全需求,也為洛克希德·馬丁、波音、通用、雷神等軍工企業帶來了巨額利潤。
因為歷史沿革,俄羅斯依靠蘇聯時期建立的規模龐大、門類齊全的軍事工業體系,通過對軍工企業實行改組,將部分軍工企業直接轉為民品生產企業,由“先軍后民”逐步形成軍民互相轉化發展的模式,近年來實行多元化轉型變革,使經濟建設和軍事發展互為促進。
因二戰失敗而被限制在“和平憲法”里的日本一直把戰爭的潛力隱藏在國民經濟中融合發展,2015年日本防衛省建立了“安全保障技術推進制度”,通過提供預算經費,委托民間學術機構及企業從事前沿技術研究,很多知名民企也為軍工配套,瑞典和平研究所公布的世界武器銷售額100強中日本企業就占有4席。
另一個有特色的國家模式是以色列模式,從人口和面積上看以色列是一個小國,卻是全球技術創新的“大國”,其獨特之處就在于軍民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以色列的IAI、RAFAEL公司都是軍民用技術融合領先的代表,形成了“以軍帶民”的獨特模式。
上述無論是美國的軍民一體發展模式、俄羅斯的先軍后民模式、日本的以民掩軍模式和以色列的以軍帶民模式,都有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軍民融合的本質和自控所的應對思路
軍民融合的本質是開放與創新。如何充分利用航空工業自控所飛控、導航和制導領域的專業優勢,制定全所軍民融合產業發展規劃,形成具有自控所特色的軍民融合創新機制,是我們要持續思考的問題。
實踐“軍參民”。集團公司提出的“產業同根,技術同源,價值同向”是我們開拓市場的原則。只有深融合、多借勢,探尋出自身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路徑,才能實現企業的高速發展。
應對“民參軍”。要對現狀進行分析,我們在技術、產品和市場方面,哪些有優勢,哪些易受沖擊,哪些需要保護,這些都需要提前制定完整的應對方案。集團公司近期提出航空產業鏈的社會化配套率要求達到70%、軍民融合產值達到70%,使我們深刻感受到了GNC專業越來越多內外部挑戰的壓力。
通過對競爭環境的分析,經過調研和溝通,結合自控所特點,筆者對未來發展軍民深度融合提出以下建議:建設開放型科研生產體系,基礎研發和優勢院校聯合,通用技術向民企開放,成熟產業對外轉移,形成支撐軍民融合發展的關鍵路徑;加快技術向民用領域的溢出,同時積極孵化民用產品和項目,用市場的手段管控企業,重點項目實現產業化發展;鞏固并發展當前國際合作,鼓勵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在技術合作方面保持并發展現在與德、法、美、英等高科技一流企業的研發關系,同時對巴基斯坦繼續采用生產建線、外協合作、服務協作等,探索國際化發展的新格局;發揮自控所在維修、大修和服務保障方面的品牌優勢,擴大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引入更多的社會、軍方資源為我所用;鼓勵各事業部自主走出去或主動請進來,制定事業部制下的軍民融合產業培養及實施辦法,形成具有自控所特色的軍民融合創新機制;嘗試引入外部資本,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摸索科技分紅的可行性,全面提高研發人員的積極性,保持對競爭企業的領先優勢。
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和周邊局勢,作為國防軍工企業,作為航空人,我們必須深刻理解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戰略,積極探索實踐,用智慧和汗水創造可行的成功案例,實現航空人“強軍富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