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家大力推行軍民融合的時代背景下,以十大軍工集團為代表的軍工企業紛紛走出“三線建設”戰略中的二三線城市,涌向一線城市尋找合作的機會,制造業發達是他們的首選條件。
最新數據顯示,2017上半年佛山G D P增長8 .5%,達4200 .11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高達54 .7%,工業基礎之深厚可見一斑,佛山市政府和產業從業者們敏銳地把握住“軍民融合”的先機,產業布局已具雛形。
成果
珠洽會上的吸睛點
日前剛結束的2017第三屆珠洽會上,由順德軍民融合創新產業園帶來的一臺高約2米的白色雷達十分吸睛。據介紹,這是順德軍民融合創新產業園展示的“X波段陣列天氣雷達技術”項目,這臺雷達可以提前22分鐘預測到龍卷風,相比傳統的多普勒雷達預測效率提升一倍之多。
“這款產品投入市場后,預期將獲得110多億元的市場份額,預計今年下半年該產品將在長沙黃花機場進行試用。”湖南宜通華盛科技有限公司產品銷售部副經理許平安介紹,該項技術是他們與國防科技大學共同研發而成,開創了國內相控陣天氣雷達的網絡化先河,可以對短時臨近天氣進行實時監測,可用于軍用、民用機場,以及重點城市軍事演習地區。
佛山企業“參軍”案例亦不在少數。如佛山企業廣東申菱環境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帶來的“庫洞全工況空調機”,就是與部隊合作研發的產品,獲得了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已在多個軍隊基地投入使用。“一般家用空調的溫度控制可精確到 2 ,但我們的專利產品可以精確到 0.2 ,濕度精確到 3%,可用于一些對儲存溫度和濕度要求較高的物品。”企業負責人介紹,這款產品多用于軍工領域,接下來將投入到民用項目,例如銀行金庫、地庫等。
融合
軍工技術助力鋁企攻堅機器人
一般的民用科技產品,從技術研發到項目投產均為商業行為,這一操作中有著明顯的特點:止損。當某一款產品在投入市場過程中某個環節支出遠超過預算,這個項目就會中止。與民用科技的“天花板”不同,軍事科技在研發生產上投入巨大大。正因為如此,軍工技術在科研技術領域一騎絕塵,成為細分領域的冠軍。
如今國家大力推行軍民融合產業,一方面希望通過“軍參民”擴大運用空間,壯大產業規模同時反哺軍工;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民參軍”借此引入優秀的民用技術,同時通過市場化的競爭,調動軍企的活力促進軍工技術的發展。
對佛山的民營企業而言,他們更關心軍民融合要做什么?怎么做?這或許可以從另一家佛企的軍民融合探索歷程中獲取答案。坐落在佛山高新區的佛山鋁型材行業龍頭企業之一———廣亞鋁業有限公司(下稱“廣亞鋁業”)一度被運輸鋁型材這一環節所困擾。鋁型材企業在生產鋁型材的過程中一般使用轉運筐進行搬運,工人工作強度大,鋁型材也因為多次轉運中的磕碰影響到成品率。在佛山高新區的推動下,廣亞鋁業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廣東正來科技有限公司牽手,歷經2個半月的攻堅,研發出智能上下料機器人,直接為企業降低30%電耗和28%的氣耗,成品率更提升到了82%。初嘗甜頭的廣亞鋁業計劃未來大規模使用這類凝聚著軍工技術的智能裝備。“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減少50%的人員,節約30%的能耗,將成品率提升至85%甚至90%以上。”廣亞鋁業執行董事鄺麗霞說。
布局
南海、順德搭平臺建產業園
中國的軍工產業承接自蘇聯,特點是自成體系,一品一企業。如今這一體系隨著軍民融合的進程逐漸變化,向“寓軍于民”轉變,以軍工技術進行民品生產,逐步提升全社會的綜合科技實力。
有趣的是,佛山似乎在哪一種體系中都顯得游刃有余。在佛山,小至螺絲大到智能裝備,都有完整的產業鏈。只要有技術支撐,遍布佛山的工業園區隨時都能開工生產出客戶所需的產品。顯然佛山市政府并不想佛山的軍民融合產業重蹈無序發展的老路。
自今年1月起省經信委軍工處到佛山視察起,歷經大半年的籌備,8月3日,廣東國防科技工業技術成果產業化應用推廣中心在佛山市南海區正式成立。值得一提的是,該中心是目前佛山最高級別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平臺。
廣東國防科技工業技術成果產業化應用推廣中心經省政府同意,列入廣東省國防科技工業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十三五”規劃,由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廣東工業大學和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四方聯合共同建設。就在中心建成3個星期后,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佛山軍民融合對接會舉行,11個項目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佛山落戶。據悉,佛山目前已在南海區規劃有100畝的軍民融合產業園,用以承接更多軍民融合項目落地。
除此之外,順德區也在謀劃著要在今年下半年建成廣東順德軍民融合創新產業園,以空間一體化、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作為重點發展方向,通過建設特色鮮明的軍民融合服務體系和公共技術平臺,打造集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于一體的全鏈條軍民融合產業生態體系,努力成為廣東省重要的軍民融合項目聚集區、人才聚集高地和應用示范中心。這個項目現在已確定落戶在順德北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