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開發區的產業規劃要在全省產業布局中不能搞雷同,有的以生物制藥為主,有的以裝備制造業為主,具體的是,我們要求每個開發區重點發展兩到三個產業,不能全面開花。
>>>關于河北的開發區和園區經濟的發展,我也很心痛,總體來說發展得太晚了,河北經濟的發展比沿海的江蘇、山東等地差著一大截,這里面有好多原因,比如大家說的思想觀念原因,政策原因等,但我認為根本和直接的一條,就是河北的開發區數量太少、起步太晚、發展太慢。
>>>我們一百多個省級開發區全部對北京敞開大門,我們分門別類的開放推介,一旦有產業需要落地,適合去哪個開發區 就去哪個,我們現在正在對接。
在針對新一輪京津冀一體化的討論中,關鍵詞之一是產業轉移,細究起來,可以理解為什么產業需要轉移,會轉移到哪里去?
普遍的觀點認為,無論是從發展階段而言,還是從城市困境的紓解來看,北京都應該成為產業的轉出地,而在三地協調發展中,一直被認為處于下風的河北省,在承接北京產業外溢的過程中,當首當其沖。
我將這樣的觀點看作是“拯救者”思維下的判斷,與正在發生以及即將發生的主流的京津冀地區內部產業轉移與承接的趨勢,哪怕不是大相徑庭,也可能是事與愿違。
在我看來,就目前津冀兩地的優勢比較而言,天津倚濱海新區之便,尤其是以天津港為核心的大物流體系的構建,在承接北京產業外溢的中,可能更占優勢。
我甚至認為,本次中央高調并力度鮮明的提出推進京津冀一體化,背后的重要的邏輯之一是,代表了中央在新的十年政經周期內,對濱海新區新的戰略紅利的贈送。
當然,河北也并非沒有機會,關鍵之一就是,要看河北拿出什么平臺承接這些潛在的產業轉移。這些平臺除了土地成本比較低以外,在基礎設施、產業配套、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供給等方面要有一定優勢,畢竟,今天的產業轉移對轉入地的要求,已非當年給個便宜的土地成本,甚至當地的招商官員痛快的喝杯酒那么簡單。
河北省商務廳正廳級巡視員史玉強先生告訴我們,河北省已經明確提出,將全省196個省級開發區平臺全部開放,承接北京產業轉移。
這些開發區基本上代表了河北省最具發展潛質的地區了,對河北省的這一決策,除了可以進行在本輪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河北省的決心進行解讀外,更值得期待的是,這些開發區平臺真的可以成為北京產業轉移的最主要目的地嗎?
而且,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回答的是,以開發區為代表的中國園區經濟模式,在新的全球轉移趨勢和中國新型城鎮化雙重背景下,在推動中國區域和城市經濟的發展中,還適用嗎?
【對話】
開發區在中國并未過時
鳳凰城市:我們注意到,河北省將之前散亂化的開發區布局,進行了重新規范和整合,并形成了196個省級開發區平臺,在國家推動京津冀一體化的背景下,通過這些開發區平臺進行產業轉移的承接。
但就我的觀察來看,以開發區為代表的中國園區經濟發展模式,在中國可能已經過了黃金期。一方面是受到全球產業轉移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產城融合成為共識,而且,以前很多的開發區經過多年的發展,也開始面臨城市化方面的瓶頸,比如規劃問題,公共服務的配置問題等。
史玉強:經濟開發區也叫產業發展平臺,這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我們也到國外考察了很多國家的開發區,包括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的,都是用開發區的平臺,帶動產業聚集,推動經濟發展。
這種模式是不是走到了盡頭?有你說的這些問題有這方面的趨勢,,但我看不會是一個普遍現象。中國更沒有到這個階段,我認為中國開發區的發展還是方興未艾,還是有非常強的生命力。
我們國家從1984年第一批開發區成立到現在,走過了30年,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在改革開放初期,主要是靠國家的優惠政策,使它發展成一個區的經濟增長極,現在,政策的效應、紅利已經基本上沒有了,現在主要是產業的聚集效應,因為中國的產業發展還不是水平很高,產業聚集程度、產業鏈完整性和產業高端化等,還達不到發達國家那么高。
包括河北在內,在國內很多的省份和地區,實現產業聚集、培育產業鏈發展還得靠開發區的平臺來推動,因為,經濟布局中,企業到一個區域隨便放,沒有一個科學規劃,產業不會發展很好,更不能實現升級。
現在河北就是把開發區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整體戰略之一來看待的,省委省政府是非常重視的。新一屆省委省政府的領導,推出“四大戰略”,其中“園區戰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戰略,就是靠園區,靠開發區,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帶來新興產業的聚集,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當然,作為一個總戰略抓手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切入點,我們要求開發區搞幾個規劃:一個是城鎮規劃,也就是說開發區的規劃必須和城市發展相配套相吻合,在該區域的城市分工中,開發區是一個產業平臺,和生活區行政區明確分開;第二個是土地規劃,必須符合國家的土地政策,保證土地指標供給;第三是環保和環境規劃,主要是考慮到園區內的產業進駐必須符合環保要求,比如,這個位置不能搞鋼鐵,那個地方不能搞煤炭等,必須非常嚴格的要求;第四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每個開發區必須有一個產業規劃,每個開發區的產業規劃要在全省產業布局中不能搞雷同,有的以生物制藥為主,有的以裝備制造業為主,具體的是,我們要求每個開發區重點發展兩到三個產業,不能全面開花。
河北一度錯過了開發區的黃金期
鳳凰城市:按照您提到的四個規劃同時啟動的情況看,這些開發區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單純以發展產業為目的的開發區了,哪怕是從單純的產業發展的角度看,各個園區的產業特點也是比較清晰的。
史玉強:是的,產業特點非常突出,其它不符合產業定位的產業的要退出,調整到其它開發區,這是硬性的要求。我們每個開發區,產業規劃的標準都非常高,好多都是找國家大的規劃研究部門或國際規劃機構搞的。
我們要求在每一個開發區里邊,搞兩到三個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培育產業龍頭。比如,首先必須有一個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最好是世界首位、中國第一,我們這么要求,不一定都達到;其次是形成產業集群,形不成上下產業鏈的,都要搞產業集群,橫向聚集在一起;第三最重要的就是產業鏈,一個龍頭企業為主,產業鏈向上下來延伸。
順便說一下,關于河北的開發區和園區經濟的發展,我也很心痛,總體來說發展得太晚了,河北經濟的發展比沿海的江蘇、山東等地差著一大截,這里面有好多原因,比如大家說的思想觀念原因,政策原因等,但我認為根本和直接的一條,就是河北的開發區數量太少、起步太晚、發展太慢。現在河北省經濟開發區有7個國家級的,四年前還就一個。
鳳凰城市:這樣來看,說河北錯過了中國開發區發展的黃金時間的判斷應該是成立的。
史玉強:可以這么說。這需要梳理一下河北開發區發展的歷史,1984年,國家批了十四個國家級開發區,其中河北有一個在秦皇島,后來陸續建立了一些省級開發區。
到了2004年,國家對開發區有一次全面整頓,背景是當時全國開發區亂、多、小,很多地方自己批了很多開發區。河北當時有一百大幾十家,也是比較亂,需要整頓,最后整的結果是河北剩了42家,也就是說,三分之二都整頓掉了。據說,當時上報到中央以后,中央都說,你們整頓的是不是太多了。
我的觀察是,改革開放到現在,沿海省份發展的一個基本經驗就是,一個縣,一個市,至少有一個開發區進行產業集聚。河北省整頓以后的結果是省內縣市開發區的布點率只有28%。也就是說,只有28%的縣市有一個開發區,其他大部分都沒有。
所以產業沒法布局,招商引資也沒法落地,落地就隨便落,形不成聚集。后來有一段時間,河北總是學山東,總結來總結去,每一年都有若干個考察團到山東學習,真經都沒學來。后來我們的結論是,和山東的差距主要是差在開發區上。山東每個市每個縣有一個,有的大縣,甚至有兩個。
后來河北在開發區問題上真正形成共識是2010年以后,省委省政府決定“補課”——這么一個大省,只有42家,確實產業沒法布局。
后來河北的膽子也大起來,因為我們調研以后,吉林、遼寧、福建都在搞開發區,而且,國家對審批國家級開發區也開閘了,所以,我們也要做,根據開發區的管理體制,批了90多家,這樣開發區的數量就有了138家,平均每個縣有一個。當然,并非真的每個縣都有一個,還有30多個縣沒有,有的是倆,所以,只是說平均下來每個縣都有了。我們還參考河南做法,建了一批工業集聚區。
實際上,河北的園區發展走了兩種模式,一是開發區,二是集聚區,有一段時間是以產業集聚區和工業集聚區來做,之所做集聚區,是以為內當時開發區國家不批了,所以用集聚區的模式來做,歸口在發改委管理。
以開發區平臺承接北京產業轉移
鳳凰城市:現在河北省將開發區整合成196個,這背后是什么邏輯?
史玉強:張慶偉省長到河北以后十分重視開發區,他看到的問題是河北開發區從總體數量上不少了,71家集聚區加上130多家開發區,但是布局不合理,有的縣兩個,有的還沒有。
工業集聚區,這個名稱上不能和國際接軌,外資來了,先問你是不是開發區,是開發區才進入,工業集聚區,實際上功能上和開發區差不多,但是翻譯不清,從關系上來看就比較亂。
于是,省里要求進行規范整合,在叫法、名稱、布局上都要規范,統一改成經濟技術開發區,歸省商務廳管理。整合后,全省的開發區有196家。
在這個基礎上,開發區里邊要劃功能區。剛才我說了產業規劃,從功能區上也要劃分:在一個開發區里邊要劃分若干個功能區,有的是叫裝備制造業園,有的是高科技園,有的是現代服務業園,劃成不同的功能區。現在我們對外提到的國別園區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具體就是,在一個開發區里面劃出一個地方來,根據外國企業喜歡抱團發展的特點,重點是吸引一個國家的企業來落戶,形成國別產業園。當然這個國別園區前提是一個開發區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你這個國別園區一定是在某一個開發區的里邊。今年全省準備籌建30個國別(地區)產業園。
需要指出的是,國別園不僅是以一個國家劃分,還要以產業劃分,重點吸引一個國家的一兩個產業來布局。最典型的一個是高碑店經濟開發區,它吸引的是十幾家德國門窗企業來,形成德國節能門窗產業園。這個你們可以報道一下。
鳳凰城市:現在大家比較關注的是,在京津冀一體化的背景下,河北如何承接京津的產業轉移。
史玉強:這是一個大課題,對我們來說,就是怎么落實到開發區的招商引資上。
在我看來,北京的產業轉移,產業往哪里轉,轉到哪里去,首當其沖是開發區。在這一次中央部署推動之前,前兩年,河北已經有了一個產業轉移的開頭。
前年的時候,中關村的高科技企業,他們看中了固安開發區,有幾十家企業一起外遷,我們專門規劃建設了一個新開發區,讓他們落戶。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主持開了這個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會以后,我們省里都在積極的研究應對,從我們商務廳的角度來說,就主要是開發區怎么辦的問題。我們一百多個省級開發區全部對北京敞開大門,我們分門別類的開放推介,一旦有產業需要落地,適合去哪個開發區 就去哪個,我們現在正在對接。
我們給每一個開發區都下發了文件,每個開發區都要報上來和北京對接的措施,包括和誰對接,喜歡什么樣的產業,我們要全部開放,承接北京的產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