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官網發文披露,截止今年9月末,全國納入財政部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的項目有10471個,總投資額12.46萬億元,其中已進入執行階段項目946個,總投資額1.56萬億元,落地率26%,與6月末相比,入庫項目正在加速落地,落地率穩步提升。不過,撰文也指出,目前PPP項目地區及行業分化明顯,依賴政府付費項目的比重正逐漸走高。
財政部PPP中心指出,已入庫項目中七成仍屬于識別階段的PPP備選項目,一是規劃實施時間分布在未來若干年;二是尚未完成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只表明地方政府部門有意愿采用PPP模式,要真正成為PPP項目,還必須經過嚴格論證把關。
值得一提的是,分析表明,入庫項目的地區和行業集中度均較高,貴州、山東(含青島)、新疆、四川、內蒙古居前五位,合計占入庫項目的近一半,而西藏目前尚未有PPP項目,上海則僅有一項,地區間分化較為明顯。此外,市政工程、交通運輸、片區開發3個行業項目居前三位,合計超過入庫項目的一半,林業、農業、社會保障項目相對較少。
而在項目回報機制方面,使用者付費項目4518個,投資額5.1萬億元,分別占入庫項目總數和總投資額的43%和41%;政府付費項目3214個,投資額4.3萬億元,分別占31%和35%;可行性缺口補助項目2739個,投資額3萬億元,分別占26%和24%。值得關注的是,政府付費類和可行性缺口補助類項目的比重比6月末增加3個百分點,結合6月末該比重比3月末略有增加,可見,需要政府付費和政府補貼的項目比重正逐漸提高。據了解,所謂可行性缺口補助,是指使用者付費不足以滿足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成本回收和合理回報,由政府以財政補貼、股本投入、優惠貸款和其他優惠政策的形式,給予社會資本或項目公司的經濟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