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在換擋轉型過程中的持久動能在哪里?海內外分析人士普遍注意到,隨著中國改革步伐的不斷推進,開放投融資領域,創新投融資方式,吸納社會有效資本已成為為經濟發展提供持久能量的新動力之一。
本屆政府自履新以來一直致力于通過體制、機制改革釋放制度紅利,為經濟增長創造動力。我國政府日前決定,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為社會有效投資拓展更大空間。
今年以來,我國政府一直把鼓勵社會投資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一步。從為民間資本列出涉及交通通訊基礎設施、油氣管網設施等領域共80個示范項目,到推進行政審批、投資體制、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為民間創辦企業提供便利,再到大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發展股權和創業投資基金,鼓勵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到包括重大戰略性投資領域和民生保障領域。將更多領域向社會資本開放,既為實體經濟注入更多活力,同時也有效解決民間資本融資難題。
花旗銀行亞太地區首席分析師沈明高說,吸引社會投資到傳統上由國企主導的投資領域,目的是為了實現更加專業化的管理,這些改革將創造更多的需求并提高效率,由此也將提振投資者信心。
從“投得多”轉向“投得好”
據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記者謝鵬)“中國經濟增長長期過度依賴投資”——此言常被國際人士用以給中國經濟“挑毛病”。然而,對這一判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有著不同看法:“我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外界對中國經濟中的投資比重存在高估。”他說:“投資的增長,尤其是民間投資的增長,仍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量。”
蔡洪濱認為,在進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后,中國投資的本質問題更多的不是金額的多與少,而是效率和效益的高與低。
中國投資近年來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走出國門,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從政府推動成立的金磚銀行、亞投行等大型開發類金融機構,到包括大量民營企業在內的海外投資項目,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資本版圖中一個世界級角色。
更重要的是,中國投資“走出去”的過程中,把創新機制的內部基因同樣帶到了海外。比如,有些分析人士就注意到,盡管在亞投行起始階段,中國資本占較大比例,但其框架設計非常開放,為其他國家的資金進入預留了充足空間。中國并不求“一家獨大”。
英國《金融時報》刊文說:“中國過去一直是外國直接投資青睞的目的地,然而中國自己的對外投資很快將超過其吸引的外資。這對中國和世界都是好事。在全球資本流向的變化中,中國的對外投資既能造福其他國家,也有助于實現其自身經濟目標。”
“投基建”保增長可期
據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張濤)在發達經濟體艱難邁向復蘇,新興經濟體增長減速之際,各國都在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期鼓勵更多國家學習中國經驗,通過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財政,提振需求,增加就業,以拉動經濟穩健增長。
目前,歐洲經濟面臨低增長、低通脹和高失業的困境。歐盟理事會主席范龍佩說,投資對于經濟增長至關重要,投資不足破壞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力。近年來,中國資本積極參與歐洲基礎設施建設。倫敦獨立智庫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的報告預計,未來十年,中國將大力投資英國基礎設施。2005年至2013年間,中國對英基建投資已達117億美元,預計至2025年,這類投資規模將增加1050億美元。
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全球投融資市場的熱土,有望成為刺激增長、拉動內需、創造就業、拉緊區域經貿合作的理想抓手,中國在基建投融資領域所體現出的新優勢,將有效加速這一進程。
依靠新型投融資工具,中國對外輸出基建資本、技術要素,有望發揮經濟杠桿作用,撬動長期融資、吸引民間資本,為地區乃至全球基建大業提供不竭動力。(http://www.hengfa666.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