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唐山的明星企業,冀東發展集團在曹妃甸產業布局后,迅速成為當地發展標桿之一。對于冀東發展來說,支持曹妃甸發展義不容辭,與此同時,這也是企業自身升級與拓進的良好契機。
如今,冀東發展集團正在按照“以效益為中心,以裝備制造為主業”的戰略定位,認真分析內外部環境,結合自身裝備制造、國際貿易、房地產與裝配式住宅三大主業的發展現狀,確立了公司在曹妃甸的發展方向和具體規劃。在新的規劃實施后,預計到2020年末,冀東發展的年營業收入將突破320億元,利潤突破5億元。
聚焦主業、拓展行業、培育先端
根據冀東發展的發展規劃,在未來的工作中,將聚焦傳統水泥建材行業核心業務。擴大優勢主業市場空間,打造水泥裝備設計與制造、工程承包建設、保姆式運維服務、備品備件供應、智能化改造等為一體,以服務化、智能化、網絡化為核心的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生產制造服務商。擴大服務規模,提升盈利水平,體現行業領導力。
與此同時,冀東發展還將拓展冶金、石化、環保裝備制造領域。包括加強行業戰略合作,發揮唐重及冀東機械優勢,通過拓展相關聯冶金、石化、環保、電力行業市場,做大裝備制造業務市場規模,提升裝備制造主業支撐。發揮鑄造熱加工中心的稀缺優勢,加大投入,拓展各行業服務,打造全國規模化高水平的鑄造加工基地,完善基地配套生產加工能力。
在先端智能裝備業務方面,也將加大培育力度。以智能制造為核心,謀求行業領先企業的合作,謀劃培育和發展智能裝備和軌道交通裝備關鍵零部件生產等先進高端領域,發展增材制造,實現產業轉型突破,培育細分領域的自身特色“高精尖”。
此外,冀東發展還將著力構筑區域裝備制造創新示范園區。以金隅•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產業園作為金隅裝備制造業產業創新平臺的關鍵支撐和金隅產業新增長極的核心主體,依靠完整的產業和加工配套能力,引入行業領先企業形成重型、高端、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努力打造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京津產業轉移)和中國制造2025的高端裝備制造國家創新產業示范基地。
示范產業園資金投入將達114億元
如今,北京金隅集團以冀東集團為主,在曹妃甸投資建設金隅•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產業園項目已經初具規模。此項目充分響應國家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承擔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產業轉移的責任,并服務于雄安新區建設的宏偉藍圖。
產業園規劃面積約5000畝,到2030年前,分期累計投入114億元,最終實現年產值200億元,將打造成為“國際領先、國內一流、華北第一”的裝備制造業核心基地和金隅新的產業增長極。
金隅·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產業園緊緊圍繞服務首都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將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產業轉移與園區規劃相銜接,統籌規劃相關產業的引入。對接北京,積極引入若干北京制造業疏解產業落戶。
按照計劃,金隅·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產業園將形成特色產業片區。在各個片區突出以領先企業引領的特色產業集群示范。此外,在未來的工作中,冀東發展集團還將整合園區現有裝備制造資源,合理調整園區功能分區布局。考慮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如以盾石電氣為核心,建立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創新產業化基地,引進行業領先企業合作和入駐。
在發展后勤保障方面,冀東發展集團統一園區服務和管理,利用曹妃甸科技大廈作為曹妃甸裝備制造園區企業科研創新基地以及冀東裝備股份公司總部及市場營銷中心,為保障園區服務、吸引科技人才、科技研發工作和提升上市公司形象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礎條件。
金隅冀東展開在曹發展藍圖
目前,金隅·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產業園區已完成投資23億元,完成廠房車間建筑物面積為24萬平米,已有金隅集團下屬六家裝備制造企業落戶。
根據現有業務版塊和未來發展趨勢,冀東發展集團將整合園區現有裝備制造資源,按照產業功能特點調整劃分各土地片區,合理調整園區功能分區布局,并考慮將金隅集團旗下的天壇家具創新產業基地及節能保溫公司巖棉生產基地一并納入整體布局。
金隅天壇家居(曹妃甸)創新產業基地是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結合做優、做強、做大金隅綠色環保木制品材料,延伸天壇木制品上游產業鏈,以及曹妃甸區域配套木材專用碼頭等原材料物流優勢,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的舉措。項目一期總投資17.5 億元,建成后實現年產值26億元。
為提升金隅新材板塊領先產品產能規模,金隅集團計劃在曹妃甸投資建設年產7萬噸巖棉保溫板項目。項目投資1.7億元,一期項目建成后實現年產值1.1億元。
在冀東裝備制造產業基地,華海風能項目已投資2.65億元,未來投資22.45億元,預計2030年收入60.7億元;熱加工項目未來規劃高端特種鑄造產業,逐步完善熱處理及鍛造加工設施,實現園區整體熱加工成龍配套能力;同時作為金隅科實五金搬遷項目承接基地。已投資3.2億元,未來投資11.27億元,預計2030年收入15.5億元。
冀東機械、日彰風機、唐重集團,預計到2030年分別實現收入35億元、13億元和41億元。此外,冀東發展還在曹妃甸與曹妃甸控股集團合資設立供應鏈公司開展貿易業務。今年預計可實現收入20億元,實現利潤1000-2000萬元,預計十三五末可實現收入2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