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科技廳發布《上半年全省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情況分析》顯示,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兩大主要經濟指標上,均占到全省工業比重的四成左右。
而在工業占比頗高的同時,新興產業的利潤率卻很低,比全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低1.2個百分點,由此拉低了江西省整個工業利潤水平。
利潤空間的收縮已影響到企業的投資信心。據統計,上半年,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1.6%,低于全省固定資產投資0.4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下降2.4個百分點。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徐斌認為,江西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必須加強傳統工業產業的技術創新,包括建立協同創新體系、強化金融體系等要素發展。
占全省工業比重近四成
上述分析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江西省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906.29億元,占全省工業的比重為37.1%,拉動全省工業增長4.5個百分點,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5.3%。而在主營業務收入方面,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718.24億元,占全省工業的42.7%,同比增長18.2%。
對比東部沿海經濟強省浙江省,今年上半年,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1285.9億元,僅占工業增加值的23%。顯然,江西省的戰略新興產業的工業規模可見一斑。
“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比例。”徐斌對本報記者指出,“即便是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其新興產業占工業比重也就維持在20%~30%左右。”
事實上,江西規劃十大戰略新興產業始于2009年,先于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通知的下發。
2009年,江西省制定實施《江西省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重點選擇了光伏、風能與核能、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航空制造、半導體照明、金屬新材料、非金屬材料、生物、綠色食品、文化及創意十個產業作為重點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規劃提及,預計到2015年,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年銷售收入力爭達到15000億元,占全省經濟總量的比重提高到60%。
本報記者從江西省科技廳獲得的數據顯示,2012年,江西省十大戰略新興產業完成全年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0435.32億元,同比增長15.5%。據此,參照江西省目前新興產業的發展規模以及所占工業產值四成的比重,到2015年的兩大目標,似乎觸手可及。
利潤率偏低
不過,江西省十大戰略新興產業在工業增加值和主營業務收入高占比的同時,卻是利潤總額微弱增長、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低的尷尬現實。
上述報告顯示,江西省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174.01億元,比去年同期凈增1.07億元,同比僅增長0.6%,低于全省工業利潤平均增速13.3個百分點,低于全國工業平均水平9.3個百分點。
報告進一步顯示,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主營收入利潤率為3.7%,比全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低1.2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低0.6個百分點。
“這是很尷尬的狀況。”徐斌感嘆,“一方面不斷推動新興產業擴張膨脹,而另一方面卻發現這些行業產業根本不掙錢。”
對此現狀,上述報告解釋:企業經營成本的快速增長、產品出廠價格低位徘徊,以及出口貿易環境的惡化,最終導致新興產業極低的利潤率。
徐斌認為,除了以上原因,還有就是江西省在規劃戰略新興產業時并未做嚴格的區分和界定,許多傳統產業也被納入,而傳統產業極低的利潤率加劇了當下新興產業盈利的困境。
“現在還沒有統一的規劃和定義戰略新興產業的口徑標準。”南昌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尹繼東分析,“各地產業結構不一樣,許多沿海的傳統產業轉移到中西部就會成為新興產業。”
江西省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江西省正在著力進行調整,調整的依據是對接國家戰略新興產業規劃以及江西省具體的新興產業發展狀況。
該負責人透露,金屬新材料和非金屬材料已經合并為新材料,光伏和風能核能合并為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調整為鋰電及電動汽車,半導體照明調整為節能環保產業,新裝備制造和信息產業則是新加入的新興產業。
“以前江西的風能核能、航空根本沒什么基礎,很難發展起來,所以只能進行調整,也是為了對接國家戰略。”該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