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產業助推綠色崛起———行唐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產業轉型升級,如何推動綠色GDP發展?行唐縣將培育壯大文化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制定了“一城兩軸三片區”生態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助力全縣經濟綠色崛起。
高起點規劃
為文化產業崛起定位引航
行唐是千年古縣,全縣不可移動文物點279處,縣級以上非遺39項;行唐是革命老區,中共中央工委和晉察冀軍區曾在這里駐蹕,全縣革命遺址157處;張建霞割肝救公爹的孝義故事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教材;紅棗文化歷史悠久,是“中國行唐大棗之鄉”、“中國優質大棗產業基地”;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行唐為“中國紅棗文化之鄉”,掛牌成立了全國唯一的“中國紅棗文化研究中心”。
如何變“文化資源”優勢為“文化經濟”優勢?該縣在堅持項目立縣的同時,明確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結構調整的切入點、激發活力的突破口,在國內較少編制的情況下,與頂級科研院所專家對接合作,借助“外腦”為行唐文化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定位引航,聘請資質一流的北京翼翔江海創意咨詢中心擔綱設計編制《行唐縣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5-2030年)》。不只是請進來,該縣還主動走出去,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帶隊組成考察團,先后到文化產業發展態勢良好的河南新鄭、山東臺兒莊等地學習考察,參加2014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和廈門第七屆海峽兩岸文博會,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力使行唐文化產業真正建立在高水平的規劃基礎之上。
通過考察調研,結合行唐實際,確立了行唐文化產業“千年龍邑,文化棗鄉”的文化形象和“中國紅棗文化體驗休閑旅游基地、省級文化產業發展示范區、縣域經濟發展支柱產業”發展定位。明確了“建好一個文化城市,培育兩大產業集群,打造三大產業片區,建設一個產業基地,抓好十六個支撐項目。”即“123116工程”發展思路,確定了“一城(縣城龍州鎮)聚集,兩路(省道203、241線)為軸,三片(紅棗文化產業聚集區、道教健康養生文化產業聚集區、生態文化體驗休閑度假區)成區。”即“123”文化產業布局總體框架。一幅欣欣向榮的文化產業發展藍圖在這里徐徐展開。
為使規劃更科學,既著眼當下,又顧及長遠,該縣成立了縣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縣委書記擔任組長,對北京翼翔江海創意咨詢中心提交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縣委、政府主要領導先后8次組織國家、省、市專家及縣內文化產業初審委員會成員、文化界知名人士主持召開座談會、論證會,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最終形成了《行唐縣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5-2030年)。
建設一個文化城市:即以復建、裝飾縣城升仙橋路-西街-幸福路“百年老街”為啟動點,下大力對行唐縣城的街道、建筑、景觀進行文化包裝再造,彰顯千年古縣、文化棗鄉、革命老區的文化底蘊;整合文化資源:把縣城打造成歷史文化體驗旅游區。
縣城西街將恢復歷史風貌。作為行唐縣城最早的街區,縣城西街至今保留了許多歷史建筑,按照規劃,對此街巷及其附近延伸的幸福路、升仙橋路進行復古(清末民初風格)建設,著眼于建設千年古縣歷史文化街區和城市客廳,打造行唐縣城旅游新亮點。
實施行唐縣城特色文化建設工程。重點建設“一河兩岸兩園四街一廣場”,即:一河兩岸即以潁水河為軸,在兩岸綠地布置雕塑文化墻或雕塑群;兩園即玉城公園、龍州公園;四街即龍州大街、玉城大街、香港路、升仙橋路;一廣場即城市規劃中規劃的文化廣場。在規劃區主要街區、公園、廣場等空間,建設行唐古今著名人物雕塑、感動中國孝義模范文化園、紅棗文化植物景觀、行唐塔、街頭民俗文化雕塑、歷史典故碑刻、主題文化公園、主題文化廣場等,為行唐縣城打造特色文化符號,實現城市即景區。
培育兩大產業集群:即紅棗文化產業集群和生態文化產業集群。
擦亮“金字招牌” 打造紅棗文化產業集群
從京昆高速公路行唐北口下來,沿省道203線北上再轉省道241線向西北方向行駛十多公里,就可以看到群山環抱、樹木掩映中的一層層梯田和正在施工的建筑群,這里就是總投資13億元的行唐縣神樹灣紅棗文化產業園。
穿過園區口兩棵千年棗樹雕制的龍形拱門,西邊是剛剛建成的長達300多米的仿木柳園長廊,東邊幾臺鉤機、鏟車正在緊張施工。“這是正在建設的旅游接待中心,依山而建。”園區負責人劉記云邊走邊介紹,“你看,前面正在施工建設的是全國唯一的中國紅棗文化研究中心,目前工程主體基本完工,建筑面積2300平方米,里面建有紅棗文化博物館、紅棗展覽室、寫生室以及紅棗新品種研發室等,明年‘五一’節裝修完畢正式投入使用。”據了解,園區還規劃了精品棗園、百年棗林、棗木杠酒莊以及與大棗有關的神話傳說建筑樂羊亭、樂羊雕像、女英廟等十多個景點,目前正在申報A級旅游景區。
按照規劃,紅棗文化產業集群主要發展紅棗種植65萬畝,按照培育特色產業集群的思路,突出綠色理念,加強紅棗文化研究,發展紅棗食品藥品加工業、紅棗餐飲業、棗木工藝品加工業,盡可能地延長產業鏈,增加紅棗產品附加值;通過建設紅棗養生中心、紅棗商埠、紅棗文化旅游業、休閑娛樂業,嘗試發展體驗式旅游,打造紅棗采摘、觀光、養生、旅游為一體的特色產業;加強紅棗文化藝術創作表演,利用文學、書法、繪畫、攝影等多種藝術形式加強對外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行唐、走進行唐,增強行唐吸引力,促進經濟發展。
強化生態文明建設 構建生態文化產業集群
眼下,走進獨羊崗鄉差取村大沙河畔,一眼望不到邊的白沙灘上隨處可見新栽植的白楊、國槐、銀杏、柏樹等樹種,亭亭玉立,形成一道防風固沙的綠色屏障,翻過幾座沙丘,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櫻桃、蘋果、柿子“珍果園”,這就是由河北盛通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開發建設的大沙河生態恢復休閑觀光示范園。
“以前這里曾是千頃蘆葦、魚蝦豐富、鳥類繁多的生態走廊,天藍水清,生態環境相當的好,兒時經常在這里玩耍。如今這里變成了大片的沙灘,家鄉人說縣里有規劃大沙河項目,于是我決定在這兒投資置業,建設服務省會綠色生態濕地長廊。”公司董事長劉新朝說,“立足豐富的沙灘資源優勢,我們將在這里開發琉璃湖,建設水上樂園娛樂中心項目,恢復濕地原生態系統,發展生態觀光、休閑度假、健身娛樂、林果采摘、休閑垂釣等項目,力爭把這里建成石家莊北部規模最大的省級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
按照規劃,生態文化產業集群以生態資源為中心,重點加強生態資源保護、生態科學理論研究以及生態知識科普推廣,發展生態旅游、資源再生加工、循環利用型工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觀光、生態休閑農莊等農業產業,推進生態型產品設計、地理標志保護和有機產品認證工作,通過建設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國家公園、循環經濟型生態產業園區,使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恢復,開展生態文化藝術創作表演,讓綠色生態理念深入人心。
打造三大產業片區:即九口子—口頭—上閆莊紅棗文化生態產業聚集區,缶山—上方—城寨道教健康養生文化產業聚集區,差取—安太莊—紅領巾水庫生態休閑文化產業聚集區。
紅棗文化生態產業聚集區。以建設中國紅棗民俗文化研究基地和體驗基地、太行山旅游廊道中的特色文化生態度假區為目標,以“紅棗種植、加工,文化旅游、休閑娛樂、養生度假等業態”為主導產業,重點建設兩嶺口棗鄉驛站休閑娛樂綜合體、鰲魚山萬畝棗林梯田景區、棗鄉傳統村落田園形態保護、國際紅棗文化博物館、中國紅棗文化研究中心、棗木杠酒莊群神樹灣紅棗文化園、棗木根雕和工藝品等產業項目,周邊配套建設旅游商業服務設施,形成以“紅棗文化”為主題的產業集群。
健康養生文化產業聚集區。以“文化旅游、文化研究、中醫藥養生、工藝美術品生產銷售”為主導產業,整合行唐獨具特色的許由隱士文化、玉皇故里文化等道教隱逸養生文化資源,重點建設玉皇廟建筑群、缶山藥王養生文化景區、許由祠(箕山公神廟)、女英廟、許由冢、巢父塑像和巢父問答碑、隱逸靜修養生文化園、牛王寨生態休閑度假景區、伏流易園等項目,形成道教養生休閑文化、隱士文化體驗旅游于一體的道教健康養生文化產業集群。
生態休閑文化產業聚集區。按照“一河串三園”的總體布局,形成生態有機農業種植、休閑農莊度假、鄉村旅游、休閑體育健身為一體的生態休閑文化產業集群,讓閑置的生態資源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把大沙河河灘建成環省會生態文化休閑度假區和省會市民生態休閑健身運動樂園。
建設一個產業基地:即行唐文化創意產業基地。
行唐剪紙、柳編、花鞋墊、貓頭鞋、虎頭枕等傳統手工藝品源遠流長,新興起的蘇繡、十字繡、串珠、鉆石繡、絲帶繡、汽車坐墊編織遍及全縣。
圍繞這些工藝美術生產,加強文化創意設計。按照規劃,行唐文化創意產業基地以發展工藝美術生產為主體,以“工藝美術生產,文化創意設計”為主導產業。重點建設九口子鄉棗木工藝品,口頭鎮、玉亭鄉、上方鄉汽車坐墊加工、電腦繡品,城寨鄉、龍州鎮、翟營鄉布藝、電腦繡品以及動漫衍生品加工基地,獨羊崗鄉剪紙、只里鄉柳編、安香鄉石雕加工基地等10個文化創意產業基地。
按照規劃,到2020年,該縣年文化產業總收入達到10億元以上,財政貢獻1億元左右;規劃期末,年文化產業總收入達到50億元以上,財政貢獻5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GDP5%以上,其中年營業收入達到1億元以上的企業7家,5億元以上的3家,10億元以上的2家,實現行唐由文化資源大縣向文化強縣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