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空空域開放是制約我國通航發展最關鍵的因素。
我國制約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三個:1、低空領域不開放:我國空域屬于軍管,絕大部分的低空領域是不開放的;2、通用機場建設落后:我國共擁有通用機場286個,含43個臨時起降點,顯著低于國際平均水平;3、通用航空專業人員嚴重不足:我國在冊通用航空飛行員不足4000人,民航總局表示,到2035年我國對民航飛行員的需求為50萬名。其中空域放開是三大制約因素里面最關鍵的。2016年我國將進一步開放低空管制,允許私人飛機使用1000米以下的空域。
我國通航飛機主要依賴進口。
截止2015年底,我國目前運營的通航飛機共有174種機型,其中前十大機型中僅有石飛的運5系列飛機為我國自主制造。從直升機市場來看,截止2015年底,我國共增加新機121架,其中僅有3架為中航直升機生產。我國自主研發生產的通航飛機型號還是以中航工業集團為主。此外自有非運營公務機市場,我國通航飛機制造企業短時間內還無法打開。根據統計數據我國企業更傾向于購買價格昂貴、舒適性更好的公務機,價格集中在2億-4億之間,完全依賴國外進口。通航飛機制造方面的標的主要有中直股份、洪都航空等。
我國通航運營企業對于政府補貼的依賴性較大。
我國通航運營企業眼下正存在著這樣的困局:通用航空器和通航企業的增長高于飛行小時的增長,這就證明了存量資源已經大于市場目前的需求;本來應該是占比最大的個人消費類和公務飛行仍然不旺盛,特別是公務出行,因為受到政策沖擊,增長無力。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補貼對于運營企業就顯得更為重要。去年12月,民航局公布了2016年通用航空專項資金預算方案,其中按總數算,中信海直獲得補貼最多,為3814萬元。通航運營方面的標的主要有中信海直等。
我國空管設備已具備國產化能力。
目前我國空管設備領域采用的是準入許可管理制度,其中國產空管設備主要包括通信設備、導航設備和監視設備,目前通信設備7類中5類、導航設備5類中4類、監視設備12類中7類已實現了國產化。我們在報告中梳理了全部具有設備許可證的空管設備生產廠家,其中中電科集團和民航局下屬企業占有比較明顯的優勢,且我國主要空管設備企業大多集中在四川等地。通航空管產業方面的標的主要有四川九洲、川大智勝、四創電子、海格通信、國睿科技等。
未來14年我國將有望建設1600個通用機場。
民航局提出到2030年通用機場總量將超過2000個,未來14年我國有望建設1600個通用機場。到2020年,民航局預計全國80%的地級縣擁有不同類型的通航機場。目前,通航機場的審批權限已經下放到省市和民航地方管理局。我國現有的通用機場主要集中在東北和新疆等地,對于以山地為主、機場建設比鐵路建設投資回報更高的地區通用機場反而較少,未來這些地區將大概率成為通用機場建設的重點。我們在報告中分析了美國通用機場的盈利模式、我國未來該怎樣建設運營通用機場,目前通用機場建設的困境以及如何進行通用機場的全方位建設等問題。通用機場建設運營方面的標的主要有海特高新、中化巖土、華夏幸福、威海廣泰等。
“十三五”通航迎來突破性發展。
據民航局顯示,“十三五”規劃建議中首次將通用航空從民航中單獨提出來,與民航、鐵路、公路并列,預計“十三五”期間,我國通用機場將達到500個以上,通用航空器將達到5000架以上,年飛行量200萬小時,產業整體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 2016年5月4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部署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以改革創新擴大有效內需,其中主要強調了三點:
1、加快建設通用機場,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建設;
2、加快通用飛機、導航通信等核心裝備研發應用;
3、穩步擴大低空空域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