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具”一夜之間成了農業圈新詞。27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提出,要加大對農戶信息技術應用培訓,使手機成為廣大農民的“新農具”,使互聯網成為助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設施。
在互聯網時代的三農領域,農具的概念被大大拓展。除手機外,像無人機這樣的新型設備,也在進入農業生產流通的各個領域。28日,浙江省舉辦了首屆農業無人機操作技能大賽,檢驗農業領域“機器換人”水平,各市都將派出參賽選手角逐最佳無人機“操盤手”。一場新式的農業競技,展示了浙江省“互聯網+農業”戰場上的的精兵利器。
農業的發達與否和農具有著密切關系,農具升級是鄉村振興的生產力保障。從原始時代的石器農具,到春秋時期的鐵器、牛耕,到漢唐的水車、耕犁,工具升級直接帶來生產力的成倍升級。以灌溉農具為例,漢代的水車可灌二畝,而腳踏水車則“灌田五畝”。牛轉翻車則又可灌十畝。如使用筒車,又可“晝夜不息 ,百畝無憂 ”。進入機械時代,機械化使得規模農業成為可能。今天,手機成為“新農具”,無人機在農田上空飛翔……它們將促進農業生產管理更加高效,使億萬小農戶與瞬息萬變的大市場更好對接,對推動農業提質增效、拓寬農民新型就業和增收渠道意義重大。
農具升級背后是理念升級。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們黨“三農”工作一系列方針政策的繼承和發展,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民配手機很容易,購買幾臺無人機也很容易,難的是充分認識“互聯網+農業”的內涵,釋放其助力鄉村振興的效能。利用這些新式工具,加快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提高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接入物流網絡加速推進農產品出村,發展親農惠農新業態、新模式,滿足“三農”發展多樣化需求,推動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深度發展。
浙江要繼續拓展在“互聯網+農業”方面的優勢。互聯網的基因正在滲透到浙江鄉村的每一個角落:大力開展現代化農業園區建設,引導各地發展智慧農業,實施“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打造網上文化家園,探索建設“四個平臺”……2016年的數據顯示,浙江省農村網民在全省中的占比,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浙江高水平的互聯網發展,造就了全省“互聯網+”農業起步早、建設快的優勢,正在成為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農村最為突出。點贊“三農”領域互聯網化的高水平之余,也不能忽視不少農村還存在農產品滯銷、農民收入低,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欠賬較多,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等問題。這些都是新理念、新工具需要繼續向下延伸的地方,農村的廣闊天地,仍待有志之士大有作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農具升級將不斷為鄉村振興鍛造精兵利器。在“新農具”的加持下,打破信息、技術、城鄉等壁壘,補齊農村經濟發展的各類短板,有望帶來農村經濟水平、生活狀態、人口素質的全面改變,助力鄉村振興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