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華東、華中、華北三大區域交界處的聊城市,雖區位優勢明顯,但發展一直“橫沖直撞”。隨著山東省“一圈一帶”規劃的提出,聊城市將發展定位于現代農業。“聊城的蔬菜產量位居全省第一,農業是我們的優勢產業,所以在‘一圈一帶’的建設中,聊城將領銜發展現代農業。”聊城市委書記林峰海17日告訴經濟導報記者,聊城市正在建設農產品[-0.93% 資金 研報]物流交易平臺,項目整體建成后,將培育100個農業高科技企業和1000個農業合作社,并將輻射華北,集現貨交易、科技研發、加工冷藏、安全檢測、物流配送等功能為一體,是全國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優勢明顯
“陽谷縣的‘先運牌’‘歪嘴牌’‘聊陽牌’朝天椒都已獲得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被評為綠色食品,高廟縣的辣椒合作社開展了標準化種植,產品遠銷歐美、日韓等地。”聊城市發改委主任葛敬方表示,聊城是農業大市,全市糧食總產穩定在110億斤以上,位居山東省第三,是山東省的1/8,瓜菜菌總產1440萬噸 ,保持山東省第一。與其他地市相比,聊城的農業基礎比較好,優勢明顯。據了解,截至8月底,聊城市累計認證無公害和綠色食品企業130家,認證產品292個。模式待建
“發展現代農業,要打破傳統的種植模式。”葛敬方告訴導報記者,聊城市根據各個縣域的不同土質和產能,有針對性地規劃哪里種蔬菜瓜果、哪里種糧棉作物,有組織地開展規模化種植。聊城現在有5624個行政村,計劃“一村一社、一村一品(牌)”,讓合作社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體,把聊城建成江北最高端的“菜籃子”。
據葛敬方介紹,聊城市力爭用3到5年時間建成現代農業六大體系。首先是農產品生產基地體系;二是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體系,發展壯大糧食、棉花等十大農產品加工企業;三是農產品市場流通服務體系,以聊城農產品物流交易中心為核心,形成完善的市場網絡;四是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立質量可追溯系統;五是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據了解,聊城已經起步現代農業體系建設。在聊城市區的東北部,一座投資110億元、占地4800多畝、規劃面積500多萬平方米的重大項目正在建設,這將是全國占地面積最大的農產品物流交易中心,首期建成的110萬平方米交易商城已經投入使用,來自南方的水果和來自東北的糧油都可在這里完成交易。“省會城市經濟圈”和“西部經濟隆起帶”都將山東最西邊的聊城納入規劃,加上之前加入的國家級區域戰略“中原經濟區”,聊城的戰略版圖成了“一區一圈一帶”,成為國家和全省重點區域發展戰略的疊加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