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能破解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特色小鎮能使公共資源配置更合理,對產業轉型升級、改善人居環境和提升城鎮化質量都有好處。”6月20日,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建設部原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劉志峰在由新京報主辦、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支持的 “聚勢·興鎮:遇見中國特色小鎮”峰會上指出。
早在2016年7月,住建部、發改委和財政部等三部委發文,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的特色小鎮。在這樣的政策推動和紅利之下,社會各界越來越多地關注到了特色小鎮的發展,在打造豐富多彩的小鎮,為人們帶來更多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愈發關注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新的機遇。
為此,劉志峰表示,“特色小鎮可以作為城市與農村的中間地帶,就近解決住房、交通、就醫和就學等問題,這樣不僅大城市的功能得到了疏解,人口轉移的成本也能降低。此外,特色小鎮還可以為逆城市化做準備,承接未來大城市的人口轉移。”
目前,我國特色小鎮的培育和建設速度很快,出現了浙江、貴州等一批示范小鎮。但是在整個特色小鎮建設探索中間,盲目發展和僵化的模式復制等問題一直困擾著特色小鎮的發展。
劉志峰表示,“建設特色小鎮一定要精準,特色小鎮要想發展,就要留得住人。讓人有工打,有房住。能有好的教育,老人能有好的養老保障,游客能享受便利的交通和其他服務。”
專家們一致認為,當前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過度集中,產業資金、技術、人才高度集中在大城市,影響經濟平穩發展。而特色小鎮的出現既能疏解大城市的部分功能,也能構成城市周邊的綜合承載力,加快資源要素的聚集。從而統籌城鄉、縮小城鄉差距,成為提高有效供給和擴大內需的新動力。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則分析,“特色小鎮建設要防止一窩蜂,什么都搞小鎮,特色小鎮的建設要因地制宜,重點要看市場的選擇,政府做好交通等各種設施配套。”
據了解,現在特色小鎮熱度過高,應該合理規劃發展,不應盲目跟風。
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認為,“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特色小鎮+新經濟體’這樣一種模式在城市中間發揮了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產業修繕等重要作用,城市缺什么,小鎮在這里面就扮演了什么樣的功能。”
關于特色小鎮的創新規劃發展思路,劉志峰認為,“打造特色小鎮一定要區別于普通小鎮的建設,它應該脫離于市區,區別于行政區劃和產業園區的概念,要么堅持按照自然稟賦和歷史文化內涵建設,要么抓住特色產業,精準建設發展。建設特色小鎮不在于規模多大,而在于有沒有特色。”
“特色小鎮是按照市場規律,進行的空間選擇。”李鐵則認為,政府可以引導創造條件,但也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處理好管理和服務的關系,不能人為地去確定指標和制定行政命令。
仇保興認為,如果目前能夠建立一種新的評估體系,就可以對好的小鎮、差的小鎮進行分類,從而讓特色小鎮的建設者們能夠消除負面干擾,讓小鎮能夠健康、持續地發展下去。
如何應對特色小鎮不同發展階段的痛點和難點?李鐵表示,“要針對我們怎么樣給企業進行服務,更好地提供管理的寬松條件。要放眼長遠,要以培育環境為主,而不能把它定成政績指標。同時,還要堅持去地產化,警惕借發展特色小鎮之名進行的圈地活動,從而導致新一輪的房地產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