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臺灣休閑農業開始萌芽,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已經形成涵蓋農業、農村、農民“三農”經濟以及展示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精義的綜合體系。截止2014年,在寶島臺灣3.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經營性農場1999家,休閑農業區78處,那么如何在這個產業大餅不斷被人瓜分之時占據一席之地呢?各農場經營者紛紛用心用情,試圖把農場做到極致。
極致·創意商品
2015年8月份公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二十六條中,第十三條提出“豐富提升特色旅游商品”,要求扎實推進旅游商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開發特色旅游紀念品,豐富旅游商品類型;第十九條提出“開展百萬鄉村旅游創客行動”,鼓勵在有條件的村莊建設創客示范基地,進行鄉村創作創業。臺灣休閑農場都是根據自身主題創意購物產品,因而每個農場展示給游客的產品絕無雷同,學習臺灣創意商品為我所用,掌握旅游投資新方向。
極致·體驗活動
20世紀80年代以來,“體驗”成為臺灣產業新的價值體現,以“體驗”為核心,創造出新的產品和服務,已經成為獨樹一幟的經濟潮流。“體驗”“感覺”也成為可以銷售的商品,游客自己制作、自己購買,而且買的心甘情愿。
宜蘭的香格里拉休閑農場每天晚上舉辦的手工搓湯圓、打陀螺、制作并放天燈的小游戲就是通過一些最簡單的活動來豐富游客的體驗。
2015年11月國務院連發兩文喊你去消費,其中《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在住宿餐飲服務里明確提出要積極支持“客棧民宿”“短租公寓”等細分業態的發展,客棧民宿終于從灰色地帶轉正。
卓也小屋作為臺灣民宿的代表,自然是別具一格,客房里的窗簾、房頂的裝飾,就連靠枕和床頭的臺燈都通過藍染展示出它的脫俗。
極致·標識系統
情境農場的導覽圖,解說牌、警示牌和垃圾箱都通過“羊“來展示,主題突出,造型各異,以小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