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區促進產業、城市、學校、人才深度融合,構建“4+X”現代產業體系規劃面積十倍于軟件園二期的軟件園三期,被喻為“海西硅谷”, 它不僅是未來廈門經濟的戰略增長點,也是集美產業轉型重要的支撐。隨著軟件信息業等新興產業的崛起,人們印象中集美只有老工業的產業格局正在不斷被改寫。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面對轉型發展的新常態,集美區以“美麗廈門·人文集美”發展戰略為指導,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構建“4+X”現代產業體系,重點發展軟件信息服務、機械裝備制造、商務商貿物流、文化演藝傳媒“4”大主導產業,扶持發展新材料、水暖衛浴、紡織服裝及現代都市觀光休閑農業等多項特色產業。
未來,集美區將進一步以創新為引領,促進產業、城市、學校、人才深度融合,打造“區域創新中心”。
工業
“制造”變“智造”,提升傳統企業
去年,全市首個機器人及數控技術應用研發平臺在集美成立,這個有指標意義的研發平臺由思爾特和衛浴行業“大佬”路達、機器人領軍企業ABB公司一起組建,首先在衛浴五金的拋光、打磨環節進行“機器換工”,促進精益生產。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根基。近年來,集美區提出以“智能制造、品牌培育、質量提升”為核心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不斷為產業轉型升級注入“創新”元素。為引導和推動企業提升自動化水平,集美區率先出臺“機器換工”補助政策,對企業采購工業機器人整機或成套設備的,區政府給予配套補助,且補助資金上不封頂。
集美區還引進了來自臺灣的“顧問”——中國生產力中心(臺灣),借助臺灣產業轉型的成功經驗,對轄區企業進行“一對一”的診斷、輔導。目前,已有16家企業接受深入輔導,在人均產出、供需改造、效率提升方面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
今年,集美區繼續加大惠企力度,比如在集美區行政服務中心開通全省首個惠企政策“一站式”服務平臺,并通過一家家走訪企業,梳理出涉及企業用地、人才等方面的195個問題,由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推動解決,真正做到“一企一策”服務。
新興產業
軟件信息、文化演藝規模效益初現
被喻為“海西硅谷”的軟件園三期可謂發展迅速,截至去年底,已經實現25億元的產值。目前已核準入園企業501家,包括64家港澳臺企業,已經入駐辦公的就有200多家企業和5000多名員工。
在未來,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的整個軟三片區,將容納2000家規模企業和20萬人才,預計形成2000億元產值,是不容小覷的行業“航母”,將形成產業集聚效益。
當前,集美正在全力推進包括軟件園三期起步區、創新創業大廈、軟三動漫產業區等在內的4.7平方公里的“創新城區”,力爭在今年底前形成“特色產業集群、配套功能較完善”的“15分鐘創新生活圈”, 讓工作在這里的人可以“足不出園”就能獲取便利完善的工作、生活要素。
軟件信息業的蓬勃,折射出集美大力發展三產的決心。今年上半年,集美區服務業增加值在全市數一數二,軟件信息、總部經濟、文化演藝傳媒等新興產業貢獻顯著。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廈門老院子景區、嘉庚劇院、誠毅科技探索中心、靈玲國際馬戲城等項目,集美的“城市文化演藝中心”逐步成型,并同步帶動了旅游市場的增長。
創新創業
集聚人才,形成良好“生態系統”
眾創空間落戶集美,最高可獲獎勵500萬元!剛剛公布的《集美區創新創業補助獎勵實施細則》吸引了不少創業者的注意。根據這份細則,入駐集美的眾創空間、創新創業項目乃至相關服務中介機構,都將獲得相應的補助和獎勵。
去年,集美就率先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創新的實施辦法》,這份細則的出臺,對“實施辦法”作了更具體的說明。讓創業者感到非常“貼心”的是,不僅辦公場地、辦公硬件區里有扶持,生活上租房、交通費也有補貼,打造這種讓創業者“拎包”即可進駐、全無后顧之憂的創業、生活環境,正是各方面努力的目標。
愛特眾創、廈門游戲創新中心、阿里云“創客+”、一品威客等越來越多創客空間在集美生根發芽。圍繞建立“創業導師+專業服務+產業園區+創投基金”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集美為創客提供早期辦公、投融資對接、商業模式構建、團隊融合、創業培訓以及食住行后勤配套等全方位服務。現在,集美在新城、軟三等重點片區規劃了5000套人才公寓,其中1000套很快可以交付使用。
集美有十幾萬名高校師生,涌動著無限的創新力量。相關負責人介紹,人文集美將進一步通過營造良好的政商環境和服務體系,激發創新創業正能量,推動產業、城市、學校和人才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