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國家的軍事技術和軍工發展歷程顯示,軍民融合正成為拉動軍事技術創新的引擎。在創新上,我們要有所借鑒,也要有所堅持,要立足國情軍情,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路子。
你能否想到,俄羅斯軍隊在敘利亞打擊“伊斯蘭國”所使用的無人車、無人機,是其軍工一體化戰略的成果,其蘇-33、蘇-35戰機的生產企業,也是典型的軍民聯合集團?
你能否想到,美國政府項目承包商前10名中,洛克希德-馬丁、波音、通用動力、雷神等軍工企業占據了半壁江山?
你又能否想到,英軍新任命的軍官全部在地方大學受過高等教育,美國地方大學為美軍培養了60%的軍官和40%的上將?
當今世界,很多國家的軍事技術和軍工發展歷程顯示,軍民融合正成為拉動軍事技術創新的引擎,也是提高國家綜合國力的一種新趨向。
各國緣何爭相推動軍民融合?個中緣由不難理解。
軍事技術與民用技術,恰如“劍”與“犁”,二者互相矛盾卻又互相促進。推動軍事技術的民用轉化,既能發揮軍事科技對民用技術的帶動作用,又能使軍事技術在轉化運用中進入新境界,進而反哺軍事技術研究和裝備建設。世界歷史上,能有效處理“劍”與“犁”關系的國家,往往能較好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
縱觀當今世界,提到軍民融合,必然要講到創新,二者互相促進。
軍民融合有助于促進國防科技創新跨越式發展。美國歷來高度重視通過軍民融合提高創新能力。今年1月,美國五角大樓舉行的國防創新咨詢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11條建議,其中多數涉及創新能力建設。這個委員會由谷歌公司的母公司“字母表”執行總裁埃里克·施密特擔任主席,成員包括美國硅谷知名IT公司高管、退役軍隊將領、科學家、學者等。以色列幅員雖不遼闊卻是創新“大國”,其獨特之處就在于完善軍民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以軍民融合激發創新因子。以色列國防軍投入大量資金發展尖端科技、培育精英人才。這些尖端科技也進入民用經濟領域,轉化為社會發展成果。比如,以色列軍工企業拉斐爾公司將導彈制造技術與醫療技術相結合,研發出一種可吞咽式微型膠囊,實現對人體內部照相掃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盡管世界其他國家推動軍民融合與創新的具體實踐各不相同,但它們對軍民融合與創新之間關系的宏觀把握卻值得我們借鑒。
習主席指出,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創新。要把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培育先行先試的創新示范載體,拓展軍民融合發展新空間,探索軍民融合發展新路子。
在創新上,我們要有所借鑒,也要有所堅持,要立足國情軍情,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