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業集群化發展為特色的鎮域經濟,或者說傳統專業鎮,是中山發展模式的顯著特征。但隨著鎮域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傳統專業鎮發展模式已然成為阻礙中山經濟進一步騰飛的桎梏。
實際上,目前中山面臨的“以傳統專業鎮為主的發展模式、以土地擴張為主的增長模式、以鎮區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來落實創新驅動發展、以現有城鎮空間布局建設宜居城市”的“四個難以為繼”重大問題,歸根結底是由傳統專業鎮發展模式引發出來的一系列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突破了中山傳統專業鎮的發展模式,就是找到了破解“四個難以為繼”的密鑰。
堅持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和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發展思路,以推進“產業集聚、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為目標的特色小鎮理念,在2016年7月經由住建部、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發文助推下,已向全國各地迅速滲透。作為一種新的城鎮化發展模式,特色小鎮“非鎮非區”,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一個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一個區,而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聚焦特色產業、聚焦高端要素、挖掘人文底蘊、生態稟賦,形成“產、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創新創業載體,有利于突破傳統專業鎮創新不足、發展乏力以及由粗放式增長帶來的一系列環境、人才和城市發展等問題,有利于傳統專業鎮轉型升級、提升新型專業鎮核心競爭力和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實現中山經濟轉型發展和“三個適宜”城市目標的新模式。
對于中山培育特色小鎮,筆者有以下幾方面對策建議。
一是創新培育模式。特色小鎮“非鎮非區”,也不同于開發區、工業園和旅游區,運作模式需有所創新,政府和市場的界限要劃分清楚。總結國內特色小鎮的培育經驗,典型的創建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企業主體,政府服務。政府負責小鎮的定位,并且做好規劃、基礎設施和審批服務各項工作,引進民營企業建設特色小鎮;二是政企合作,聯動建設,政府做好大規劃,聯手大企業培育大產業;三是政府建設、市場招商,政府成立國資公司,根據產業定位向全國招商。可見,這三種特色小鎮培育模式都不同于以政府為主體的傳統專業鎮培育模式,政府和市場的角色有了更明確的區分,政府主要發揮規劃管控、項目的定位、基礎設施的建設、公共服務的配套等作用,而項目具體的策劃、運營、招商等交由市場承擔。
二是發展特色產業。說到底,特色小鎮的根基在于產業,特色小鎮的發展離不開產業支撐。對中山來說,抓好特色產業有兩方面的要求,首先,特色小鎮特別是產業類、科技類小鎮的培育過程中,要專注于產業本身的發展,不能以旅游功能取代居住功能,掩蓋產業功能;其次,發展特色產業要采取與傳統產業發展模式相區別的方式,要更加注重產業的精細化發展。以浙江特色小鎮為例,其產業定位上素來強調“特而強”,而非傳統塊狀經濟所強調的“大而全”,在這種發展思路下,浙江明確每個特色小鎮都要鎖定信息經濟、環保、旅游、慈善、金融、高端裝備等七大新產業以及茶葉、絲綢、黃酒、中藥、木雕、根雕、石刻等歷史經典產業中的一個產業,把產業特色化、高端化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內容,主攻最有基礎、最有優勢的特色產業的建設。
與浙江類似,中山也擁有一批傳統的優勢產業如小欖五金、古鎮燈飾、沙溪服裝等,同時一批新興產業如裝備制造業、健康醫藥產業也已快速發展起來。由此,中山培育特色小鎮可借鑒浙江的發展經驗,在徹底厘清和深入分析小鎮的產業情況,在資源分布、商業資本、傳統文化等基礎上,鎖定產業特色,精準項目招商,創新整合資源,實現企業成長和發展特色產業。
三是充實文化底蘊。特色小鎮強調“產城人文”相融合,文化是特色小鎮的精神內核。目前,國內大多數特色小鎮的培育已經比較重視當地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例如貴陽的時光貴州特色小鎮項目獨辟蹊徑,以當地幾千年的屯堡移民文化為主題,將其融入到小鎮的建筑設計、旅游休閑、飲食消費、民俗活動等環節中,為小鎮注入鮮活的文化品味,使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提升。中山作為偉人故里,既傳承了香山文化偉人精神,保育了嶺南水鄉文化,也發展了與傳統專業鎮建設一同成長起來的特色工業文化,如大涌紅木文化、古鎮燈飾文化等。在特色小鎮培育過程中,要對中山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創新表達形式,提升文化創造力,從而豐富小鎮的文化內涵。
綜上所述,中山要突破傳統專業鎮的發展困境,實現從傳統專業鎮到特色小鎮的跨越,首要任務是在傳統特色產業及其培育起來的產業鏈條產業系統的基礎上,升級傳統特色產業,培育新興特色產業,即把產業特色化,同時補齊“生活、生態”的短板,把小鎮社區化,進一步挖掘文化底蘊,適當拓展旅游功能,提升城市“宜創、宜業、宜居”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