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政府印發《建設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山水林田湖海生態功能有效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削減,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穩中趨好,典型受損海洋生態系統得到恢復。到2030年,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步入良性循環,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根據《規劃》,河北省將劃定海岸海域生態防護區,范圍包括唐山、秦皇島和滄州市的11個縣(市、區)的全部或部分。主要任務是系統規劃和推進生態修復工程,改善近岸海域水質,實施生態健康養殖,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恢復海洋漁業資源等。同時,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濱海生態城鎮和生態景觀帶建設,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構建海岸生態防御體系。
《規劃》提出,要按照濕地生態紅線劃定原則,劃定濕地生態保護面積94.2萬公頃,包括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流濕地等,確保現有面積不減少,并適度增加。在海洋紅線方面,將劃定自然岸線17段,總長97.2公里,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20%,劃定海洋生態紅線區44個,包括海洋保護區、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遺跡、濱海濕地、漁業海域、濱海旅游區、砂質岸線和沙源保護海域等。
《規劃》明確了全省環境質量底線。在海洋環境方面,海洋自然保護區、捕撈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內的海水質量、海洋沉積物質量和海洋生物質量的主要監測指標不劣于國家第一類標準。增養殖區、海洋特別保護區內的海水質量不劣于國家第二類標準,海洋沉積物質量和海洋生物質量均不劣于國家第一類標準,漁業基礎設施區內的海水質量、海洋沉積物和海洋生物質量均不劣于國家第二類標準。
圍繞這一底線,未來5年河北省將大力實施生態建設攻堅行動。《規劃》明確,要強化區域水安全保障,對海域生態環境進行治理與保護。建立陸海統籌污染防治體系,重點入海河流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規范入海排污口設置,2017年底前全面清理非法或設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到2020年,入海河流基本消除劣五類水體。
同時,《規劃》提出,加強北戴河、滾河口、七里海、昌黎黃金海岸等濱海濕地保護與恢復;加強河口整治與修復,增強河口海域的水體交換能力,改善河口海域環境質量;加強海水養殖區整治與修復,對現有池塘等養殖區進行高效低排和生態化改造,規范養殖用海秩序,降低養殖污染,改善漁業生態環境;實施濱海濕地修復,采用人工清淤等手段,修復海岸滿湖和河口滿湖—砂壩生態系統,恢復海岸自然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