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最繁華的鬧市區,林立的高樓中,鑲嵌著青磚綠瓦高墻的寬窄巷子,它濃縮了老成都的原汁原味,也折射出新成都的五光十色。徜徉成都,你可以找到不少現代與傳統碰撞的地方,成都悠遠的文脈構筑起文化創意的產業基石。
8月24日,在香港舉行的“川港澳合作周”成都建設國家西部文創中心專場活動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提出倡議:“構建蓉港文創產業合作新機制,共創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藝術設計中心。我們期待共同構建良性互動的文創產業鏈、生態圈。充分借助香港‘超級聯系人’作用,攜手參與國際文創產業分工,推動成都文創企業、文創品牌‘走出去’。”
按照規劃,成都將實施“文創+”戰略,將文化創新創造基因深度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文創與產業、城市、商業和旅游的融合,實現“文創產業化、產業文創化”,打造文創產業鏈生態圈。
文化新演繹:文創產業發展“三級跳”
魏蜀吳三國之間的通道,古蜀道是最重要的一條,以成都為起點一路向北,能夠串聯起一條相對完整的三國文化脈絡。近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公布了目前成都46處三國文化遺存名單。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蔡尚偉認為,成都在三國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當仁不讓,是三國文化“首府”,有責任、有義務把大三國遺址文化的整體內涵,以合適的方式展示出來。
《王者榮耀》制作人李旻還記得,當初敲定要在《王者榮耀》中植入成都本地文化時,團隊成員們都感到興奮。李旻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王者榮耀》誕生于成都,研發團隊70%的成員都是四川人,“家門口”的三國文化理所當然成了游戲元素取材的首選目標。據其透露,將來,包括古蜀文化、熊貓文化元素也會陸續植入到游戲中去。
成都2300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從未間斷,不過,每個時代都在誕生新的演繹形態。
“過去,西部城市大部分沿用了云南的模式,以旅游業為依托打造文化品牌和吸引力。”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成都則是文創設計的先行者,率先進行了文化產業的升級換代,“改變了依靠山川、遺跡的傳播方式,逐步有了文化創意的自覺,關注以設計為核心的產業生態。”
10年前,成都以錦里、寬窄巷子等旅游文化街區的打造為名片,向全國貢獻了文化融合商業的開發范例;5年前,成都抓住文化體制改革機遇,借國有廠區之殼,行市場化、資本化運行之實,營造了一批以東郊記憶為代表的專業化創意園區;如今,天府文化頻繁與創意博覽會、會展、游戲、動漫、影視、衍生品相遇,互聯網鮮活而立體地挖掘著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成都文創在創意設計、數字化發展上邁向新臺階。
從打造文旅街道到創意園區,再到建設西部文創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每個階段,成都都為全國輸送了文創的成功范例,這也正是金元浦總結的成都文創產業發展“三級跳”。“傳統文化是沉淀的寶藏,有其存在價值,但后續的活力很重要。”金元浦認為,有文化底蘊和資源“并不一定就是生產力”,只有這種底蘊、資源與不斷升級換代的創意設計結合到一起,才能煥發光彩。
文創新浪潮:文化雙創指標具領先優勢
目之所及,近年來文創產業成為資本風向標。一位文化產業基金投資總監甚至提出,是時候拋棄鋼鐵、房地產等老舊沉悶的投資機會了,文創產業是政策與資本的“新寵”。報告顯示,我國文化娛樂產業在2020年有望達到1萬億元產值。
成都發展文創產業,條件得天獨厚。過去一年,成都文創產業實現營業收入2614.2億元,創造增加值633.6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2%,成為支柱產業之一,也是調結構、轉方式、穩增長的重要成長型產業。“文博旅游全國第三城”“演藝娛樂西部第一城”“中國時尚第三城”“全國動漫游戲第四城”和“中國手游第三城”等諸多名片,展現出成都文創產業的蓬勃生機。
把愛好開成博物館的,唯有成都。截至2016年9月的數據顯示,成都民辦博物館已注冊登記99家,數量居全國第一,全國民間博物館聯誼會秘書長高興華對此贊嘆,成都是名副其實的博物館之城。
成都的文創產業,能下市井,可上廟堂。一批極具代表性的文創產業項目和載體被培育起來,從奎星樓街55號明堂文化創意中心到成都濃園國際藝術村,星羅棋布的文創基地孕育著成都文創的光輝未來。前不久,成都城市音樂廳項目正式開工,將成為成都打造音樂之都、詩歌之城最重要的載體;投資近百億的音樂產業項目——中國西部音樂谷、梵木創藝區已落地;全國首個城市最中心的文創集聚區——“3/4車站”文創藝術街區亦已開街。
與此同時,十余所在蓉高校開設了創意設計相關專業,涌現出像黑蟻設計、嘉蘭圖設計等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優秀設計師和設計機構。成都的文化、藝術、教育以及設計類型產業,與高科技產業跨界融合,產出無數驚奇且創新的文創項目。
大熊貓IP的開發就是其中之一。一邊是它們的憨態可掬吸引著全球目光;一邊是熊貓雕塑爬上國際金融中心(IFS)外墻,成為優雅時尚的地標;同時,又以產品商標、場館設計、文創產品等多種形式出現在成都大大小小的展會上。
2016年10月,成都在國內首發“文化雙創指數”,多項文創指標顯示,成都文創產業發展在西部處于較為領先的位置,部分指標發展速度已超過北上廣深。
產業新生態:文創產業化、產業文創化
文化進入全球化時代,城市的競爭高度由城市文化的創造力、傳播力決定。成都提出,到2022年,要建成一批具有國家功能性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創品牌、文化地標和產業園區,文創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2.0%。
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國民文化需求將出現井噴。尚8文化集團總經理張明博表示,“文化+”新業態將不同產業融合在一起,不是單純的產業生態鏈結構,要形成產業生態圈,才能創造更大的生態價值。
成都東郊有一片藝術家們的樂土——隱匿在田間、荷塘邊、淺丘坡地上的成都藍頂藝術區。周春芽、何多苓、羅中立等數百位藝術家聚集于此,衍生出各類公共藝術機構。
文創產業的廣度、可容納度,注定其產業鏈條將不斷延展擴充,與其他產業或要素形成更多更廣的產業生態圈層。有了“文創+”的布局,終將凝聚為成都文創產業的堅實舞臺。
2017年7月,在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上,范銳平提出,成都將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增強西部文創中心功能,按照“集群發展、跨界融合、品牌引領”思路,促進文創與產業、城市、商業、旅游的融合。
文化軟實力硬起來,需要兩個根本支撐:科技、經濟。成都正形成以文化為推動的繁榮經濟文化圈,制造業、信息科技、金融服務、現代農業等產業都是“文創+”的重點領域。范銳平提出,要堅持“文創產業化、產業文創化”,增強成都對全球文創要素資源聚焦能力,構建附加值高、原創性強、成長性好的現代文創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