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改革進入“深水區”、發展進入“關鍵期”,通化醫藥高新區如何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挑戰、新目標。通化市政協主席、通化醫藥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紀凱平表示:“我們要主動適應轉型升級帶來的新機遇、新動力、新需求,遵循經濟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規律,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切實樹立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保持定力,堅定信心,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全力推進高新區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通化醫藥高新區以爭當全國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的一面旗幟為總目標,實現“四個五”發展布局。樹立“五種理念”: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環境是第一支撐、人才是第一資源、擔當是第一要求;把握“五大目標”:打造全市體制機制創新的示范區、高端醫藥產業的集聚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轉型升級的關鍵引擎、新一輪振興發展的排頭兵,努力成為全國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的一面旗幟;突出“五大建設”:基礎建設、平臺建設、項目建設、園區建設、環境建設;提升“五個能力”:創新能力、協調能力、治理能力、執行能力、隊建能力。
——突出投資拉動,強化項目建設。瞄準世界500強、中國100強、大型央企和行業龍頭企業,招引投資規模大、市場前景好的醫藥龍頭骨干項目、主導產品。對外引進國內知名藥企投資,對內引導本土大型藥企入駐、推進現有企業擴能改造,加快項目建設步伐。投資2540萬元進行園區供水、供熱、亮化、綠化、排水和規劃展示廳維修工程建設,提升園區承載項目能力。全面實施項目審批“全程代辦”服務,減輕企業負擔,壓縮審批時限,提高辦事效率。今年,開工建設投資50億元的東寶生物醫藥產業園、30億元的修正醫藥科技產業園、20億元的紫鑫笙愉園人參產業園、12億元的紫鑫金桂園科技孵化器和10億元的萬通集團正通生物工程等16個重點項目;復工投產投資5億元的醫藥電子商務平臺、2億元的長白山林蛙科技產業園和1.5億元的建新傳動環保除塵等7個項目;跟蹤推進投資18億元的天實藥業二期和7億元的“魔方小鎮”互聯網綜合體等10個項目,爭取項目早日落地。
——堅持量質并舉,推動產業升級。把推動經濟快速增長作為第一抓手,把擴大產業規模作為第一目標,做到速度、規模、質量、效益并重。打造產業集群。積極扶持醫藥企業的集團化進程,更好地發揮大企業集團對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引導產業集聚。實現醫藥、物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充分發揮現有高新技術企業優勢,在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上實現突破,努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企業擴能改造。通過以獎代補、無息注資、擔保貼息、一企一策等方式,幫助主要企業淘汰落后產能、進行技改擴能,集中優勢資源做大做強1-3個龍頭產業,打造屬地化產業品牌,精心培育一批全國同行業單打冠軍、百億級名優企業、上市公司。加強涉企服務。細化銀企對接,強化產需銜接,積極幫助企業向上爭取資金。加大企業訴求督辦力度,保障企業權益。建立有效的人才對接平臺,為企業儲備管理人才和技術工人。
——堅持規劃先行,夯實發展基礎。按照“策劃先導、規劃先行、科學發展”的思路,著力做好園區規劃和產業規劃的修編工作。構建“一區多園”的產業板塊,堅持以醫藥健康產業為主體,以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產業為兩翼,以醫藥健康、高新技術、現代物流和食品加工四個產業園為四輪,實現“一體為主、兩翼齊飛、四輪驅動”的發展戰略和產業定位。搶抓向南開放窗口建設的機遇,規劃建設保稅出口加工區、物流港、金融中心、總部經濟等現代化園區。與周邊縣區合作,探索建立“飛地經濟”產業園,重點是加快與東南沿海發達區域的產業對接,突破空間掣肘,吸納當地的優勢資源有序進入高新區。
——堅持創新驅動,增強內生動力。充分利用科技部給予“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的火炬計劃、創新基金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等政策資源,主動融入“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等先進的產業發展理念,圍繞“醫”和“藥”,突出專業化、特色化、高端化、品牌化,樹立高新區“科技前沿、創業沃土”的品牌形象。搭建公共科技服務平臺,推動創業孵化體系建設,引進培育高端人才,充分發揮院士工作站的輻射效應,扎實推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全年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家,科技型企業5家,新增高新技術產品5個以上。新建立企業工程研究開發中心1家,新組織產學研合作項目10個,組織申報和實施市級以上科技計劃20項以上。
——堅持共享發展,增進人民福祉。深入貫徹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廣“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培育農村特色產業。積極推進農村股份制改革試點工作,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以項目產業發展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今年,全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0萬元以上,農民人均收入實現1.54萬元,增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