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作為新年的首份中辦國辦聯合署名下發的文件,總會引發各界強烈關注。多年來,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于“三農”。今年這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也不例外。
今年的“一號”文件,最大特點就是對十九大“鄉村振興”這個全新提法,做出了系統性發展指導意見:什么叫“鄉村振興”?怎么干?要達到何種目標?什么樣的標準才稱得上“鄉村振興”?實踐“鄉村振興”最不能做什么?是新時代三農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聚焦便于資本介入的田園綜合體項目打造,為您解析一號文件有關“鄉村振興”的嚴禁項,為廣大項目方規避政策雷區,務實推動項目落地提供科學、專業的操盤指導。
一號文件“鄉村振興”8大禁項
禁項一:”除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外,各部門一律不準再組織其他檢查考評”
解讀:扶貧脫貧不是做樣子,堅決避免形式主義,制造“文件垃圾”“數據垃圾”,檢察權考核權上收,代表著中央要的是實干,實效,不要“資料政績”。
禁項二:“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不搞層層加碼,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義”
解讀:根據一號文件提出的鄉村振興階段性任務是:“2020年,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從中,可以看出,鄉村振興要的是一個可以良性運行、系統化運作的發展路子,而不是盲目大躍進。站在國家宏觀發展視角來看中國有4萬多個鎮和60多萬個行政村,樣板先行的思路是針對有發展實力地區的,更多的村鎮一方面可以參考樣板地區的實踐經驗,另一方面更應關注本地實際特點,量力而行。
禁項三:“不得借鄉村振興之名違法違規變相舉債”
解讀:地方政府在資金層面推動鄉村振興的正確思路應當是聚焦公共財政機制和高效利用財政金兩大手段,而不是變相舉債,一方面,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用政策引導和用財政金吸引、撬動更多金融資金和社會資本流向鄉村。舉債融資行為是方法之一,但必須要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不得借鄉村振興之名違規違法變相舉債。
禁項四:“嚴禁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業農村轉移”
解讀:嚴禁“工業”病,嚴禁“城市病”,鄉村振興能引進不環保的重工業,不能忽視鄉村特色盲目追尋城鎮化。一方面因為鄉村是生態凈土、農業更是解決全國人的口糧問題必須保護,另一方面,我國60萬個建制村,絕大多數缺乏環保設施“垃圾只能靠風刮,污水只能等蒸發”,可以說我們的鄉村有的是大片凈土,但絕沒有工業污染的“承載力”。
禁項五:“嚴格禁止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
解讀:嚴禁“變相掠奪”農民根本權益:引資可以,但嚴禁富人資本侵害農民的宅基地的使用權。土地流轉,宅基地三權分置的制度都在日趨完善,例如,1月中旬國土部出臺,首批13個試點城市后,宅基地可以“三權分置”,所有權歸村集體,資格權歸農戶,使用權則放活;但同時,宅基地要經過確權。這些政策,一方面都為資本進入鄉村提供了更明晰的可能性和管控大標準,另一方面,更要注意的是大原則是不變的——要解決的是農民脫貧的問題,不是“富人致富”的問題。
禁項六:“不得違規違法買賣宅基地”
解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包括宅基地)可以入市,修建租賃住房,但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入市必須要在“權屬不變”的前提下進行,買賣需要一定的前提和程序。
禁項七:“防止內部少數人控制和外部資本侵占集體資產”
解讀:近年來,探索引資下鄉的過程中,盡管有的地方取得了良好成效,仍然存在不少下鄉資本亂象:土地流轉出現糾紛,流轉土地出現“非糧化”“非農化”現象等。引資下鄉不能變成“資本的圈地運動”,集體資產不能被少數人或者村集體之外的資本變相侵吞,下鄉資本必須真正服務農村。
禁項八:“防止脫實向虛傾向,嚴格管控風險,提高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能力和水平”
解讀:資本進入鄉村除了土地流轉問題外,也有涉農項目爛尾,投資方“跑路”的現象存在,在鄉村振興中,要引入社會資本,更要嚴控金融風險,把鄉村金融用在刀刃上,要定規矩、明底線,更要在源頭把控好項目出品,關注如何打造好項目的問題。
了解宏觀政策的最基本導向后,可以看出對于鄉村振興,不論是從行政引導把控層面、土地層面還是金融層面哪一個層面考量,出發點都是保護和振興鄉村,解決”三農問題“。而圍觀操作層面,打造田園綜合體項目,是資本進入鄉村,幫助鄉村的振興操作路徑,因而旅游將從田園綜合體專業操盤咨詢公司角度,結合以上嚴禁項,解讀如何做規避偽田園綜合體,做真“鄉村振興”項目。
田園綜合體現階段最大問題
目前,我國的田園綜合體發展僅僅處于初級階段,除少數地區、項目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發展經驗外,絕大部分田園綜合體項目處于”做做樣子“階段,產業鏈延伸的空間十分有限,基本上圍繞著主要農產品的觀賞、品嘗、休閑、購買等,仍須充分挖掘各種農業、農村資源,包括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實踐一村一品,實現三產融合、三生一體。
三大觀點:
偽田園綜合體:農業+旅游+地產+生態“三菜一湯”;
真田園綜合體:有文化標識性特色,有產業深度聯動融合;
田園綜合體開發不是農業旅游空間規劃,而是生產生活娛樂“人本“空間構建;
田園綜合體建設不是普通“農+游”業態打造,而是一二三產產業鏈創新整合;
田園綜合體利益不是資方一家獨大,而是“民、政、企”多方利益分攤。
田園綜合體必須具備3大特色
1、田園產業功能復合性
偽田園綜合體:種植+加工+銷售+采摘
真田園綜合體:農、工、商、游一二三產業聯動
產業經濟結構多元化,由單一產業向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從單一產品到綜合休閑度假產品開發升級,從傳統住宅到田園體驗度假、養老養生等為一體的休閑綜合地產的土地開發模式升級。在一定的地域空間內,將現代農業生產空間、居民生活空間、游客游憩空間、生態涵養發展空間等功能版塊進行組合,并在各部分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動關系,從而形成一個多功能、高效率、復雜而統一的田園綜合體。而現代農業無疑是田園綜合體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
2、開發運營空間園區化
偽田園綜合體:耕地區+采摘區+農家樂
真田園綜合體:農業核心區+支持配套+衍生產業區
田園綜合體作為原住民、新移民、游客的共同活動空間,在充分考慮原住民的收入持續增收的同時,還要保證外來客群源源不斷的輸入,既要有相對完善的內外部交通條件,又要有充裕的開發空間和有吸引力的田園景觀和文化等。田園綜合體做成的方式、選址方式、產業之間關聯度、項目內容如何共存、要有并行;運營模式、物質循環、產品關聯度、品牌形象都需要考慮。
3、參與核心主體多元化
偽田園綜合體:單一變相搞地產/單調自主農家樂
真田園綜合體:村集體+開發商+政府+游客
田園綜合體的出發點是主張以一種可以讓企業參與、城市元素與鄉村結合、多方共建的“開發”方式,創新城鄉發展,促進產業加速變革、農民收入穩步增長和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重塑中國鄉村的美麗田園、美麗小鎮。一方面強調跟原住民的合作,堅持農民合作社的主體地位,農民合作社利用其與農民天然的利益聯結機制,使農民不僅參與田園綜合體的建設過程,還能享受現代農業產業效益、資產收益的增長等。另一方面強調城鄉互動,秉持開放、共建思維,著力解決“村民”、“游客”、“政府”、“投資者”“開發者”、“運營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等幾類人群的需求。
田園綜合體規劃4大轉型思路和6大設計要點
田園綜合體開發不是普通農業旅游空間規劃,而是生產生活娛樂“人本“空間構建。
1、設計過程中注意4大轉型思路
(1)功能轉型,從簡單的農作物生產功能到集生產、加工、銷售、展示為一體的復合功能。
(2)模式轉型,從農業模式轉成農業+的模式。
(3)產業轉型,從農業產業鏈轉變為綜合的產業鏈,產業鏈從生產端向體驗端轉移。
(4)價值轉型,從早期的田園產出不高到拓展新的價值空間,實現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生活價值。
2、在規劃層面保障6大設計要點
(1)生態的保護、修復與重塑
對農田、水域、山林、村莊、道路、景點等進行系統梳理,保護自然、山、水、田園的基本格架及鄉土風貌,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重塑田園生態景觀。
(2)創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
對地域的文脈、地脈進行深入挖掘,創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和文化景觀,特別是水景觀、植被景觀、建筑風貌景觀和風景道、綠道、創造意境、美化環境。形成地域鮮明的旅游景觀形象。
(3)“和諧”型自然田園社區
科學地布局建筑道路和城鎮設施,將田園與建筑、城鎮設施融合,建筑與山石、水體、植被、田園共同構筑自然美,環境美,建設人與自然、人與田園十分和諧的田園社區。實現田園即社區,社區即田園。
(4)農業及自然景觀專業設計
景觀節點,景觀軸、景觀區域的專業設計。
(5)“人本”型田園活動空間
提供人們自然的、舒適的生產、生活、游憩的室外空間,激發人的朝氣和探索精神。
(6)鄉土文化時空雙維度衍生
將鄉土文化,區域文化、歷史文化、游憩文化等融入其中。
田園綜合體產業體系構建
田園綜合體開發不是普通農+游業態打造,而是產業鏈創新整合!
1、四大產業體系:
核心產業:以特色農產品和園區為載體的農業生產和農業休閑活動;
支撐產業:直接支持休閑農產品的研發、加工、推介和促銷的企業群及金融、媒體等企業;
配套產業:為創意農業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氛圍的產業群,如旅游、餐飲、酒吧、娛樂、培訓、田園地產等;
衍生產業:以特色農產品和文化創意成果為要素投入的其他產業群。
2、產業延伸與互動模式設計
將各產業進行融合、滲透,拓展田園綜合體的產業鏈,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為資源,將農產品與文化、休閑度假、藝術創意相結合,以提升現代農業的價值與產值,創造出優質農產品,拓展農村消費市場和旅游市場。休閑農業具有高文化品位、高科技性、高附加值、高融合性,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是現代農業發展演變的新趨勢。
通過各個產業的相互滲透融合,把休閑娛樂、養生度假、文化藝術、農業技術、農副產品、農耕活動等有機結合起來,能夠拓展現代農業原有的研發、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
在休閑農業產業體系中,一二三產業互融互動,傳統產業和現代產業有效嫁接,文化與科技緊密融合,傳統的功能單一的農業及加工食用的農產品成為現代休閑產品的載體,發揮著引領新型消費潮流的多種功能,開辟了新市場,拓展了新的價值空間,產業價值的乘數效應十分顯著。
田園綜合體的8大功能分區
1、農業生產區——大田園農業生產空間
定位:生產性主要功能部分,為綜合體發展和運行提供產業支撐和發展動力的核心區域。
功能:農業生產區主要從事種植養殖的生產活動,具有調節田園綜合體微型氣候、增加休閑空間的作用。
選址:通常選在田間水利設施完善,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的區域。
規劃:結合我國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遴選合適的種養品種,形成自己的特色農業生產內容。農業生產片區的規劃要有規模效應,能最大化的尊重場地肌理,滿足農作物四季種植的要求;盡量滿足機械化種植的需求;同時考慮機耕道的要求與四季產業的耕作規劃。讓游人認識農業生產全過程,在參與農事活動中充分體驗農業生產的樂趣。還可以開展生態農業示范、農業科普教育示范、農業科技示范、市民/團體認種田等項目。
2、農業景觀區——吸引人氣、提升財氣的核心田園空間
定位:吸引人流、提升土地價值的關鍵,以田園景觀、農業生產和優質農產品為基礎的主題觀光區域。
功能:農業景觀區是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休閑吸引物,開發不同特色的主題觀光活動的區域。
要素:利用當地資源環境開發特色園圃等農事景觀,讓游客觀看綠色景觀,親近自然。此外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生產過程、農產品展示等也是構成農業特色景觀要素。
規劃:核心景觀片區的規劃布局要突出的景觀主題,規劃主體性景觀及特殊的游覽方式(線路、節點),依托觀賞型農田、名優瓜果園,觀賞苗木、花卉展示區,濕地風光區,山水風光區等自然景觀區,使游人身臨其境的感受田園風光和體會田園鄉村休閑農業的魅力。
3、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產業鏈現代化延伸
定位:以農業產業園區的方式發展現代化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規模化經營。
功能:農業產業園主要從事種養殖生產,及農產品加工、推介、銷售,農產品研發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一般面積較大。農業產業園是田園綜合體形成的基礎。
規劃: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應發展循環農業、設施農業、特色農業、無土農業、外向型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新型農業,發展生物工程技術。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可包括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農業科技園、現代農業創業園等。現代農業產業園以生產為主,也可包含部分農業科普教育及現代農業觀光的內容。
4、生活居住區——城鎮化得以實現的核心承載片區
定位:城鎮化主要功能部分,農民、工人、旅行者等人口相對集中的居住生活區域。
功能:生活居住區是田園綜合體邁向新型城鎮化結構的重要支撐。農民在田園綜合體平臺上參與農業生產勞動、休閑項目經營,承擔相應的分工,又生活于其中,不搬遷異地居住。
規劃:重點考量由于田園綜合體各要素的延伸,帶動休閑產業發展,形成以農業為基礎,休閑為支撐的綜合產業平臺,通過產業融合與產業聚集,引導人員聚集,形成當地農民社區化居住生活、產業工人聚集居住生活、外來休閑旅游居住生活等3類人口相對集中的居住生活區域,從而形成了依托田園綜合體的新人口聚集區,構建了鄉村的人口基礎。
5、農業科普教育及農事體驗區——承載農業文化內涵與教育功能重要區域
規劃:可劃出專門的區域,設置現代農業博物館、現代農業示范區、傳統農業體驗區、動植物園、環境自然教育公園、市民農場、創意農業展示區等。上述園區均與休閑游憩體驗相結合。其中傳統農業體驗區有鄉野田園風光、傳統農業生產活動、手工作坊、農家生活和習俗等,可利用保留的古村落。
6、鄉鎮休閑及鄉村度假區——滿足游客農業創意活動的休閑空間
定位:創意農業休閑片區是游人能夠深入體驗農業創意的特色生活空間。
功能:滿足客源各種需,使城鄉居民能夠更深入的體驗鄉村風情活動,享受休閑創意農業帶來的生活樂趣。
規劃:主要利用鄉村的山地、森林、溪流、水庫、湖泊、濕地、居民點及鄉村文化等,開展各種各樣的戶外活動及娛樂活動,如登山、徒步、山地自行車、漂流、野營、垂釣、劃船、園藝、拓展、CS及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可設立專門的鄉村自然游憩公園及戶外運動公園。有條件的地區可建鄉村度假村,包括鄉村文化民宿、鄉村酒店、小木屋、別墅、農業莊園等。農業莊園應體現“崇尚自然、高端文化、優雅生活、獨立空間”的特點。鄉村度假村應滿足人們回歸自然,歸隱田園的需求。
7、產城一體服務配套區——提供服務、保障的核心區域
功能:產城一體服務配套區是田園綜合體必須具備的配套支撐功能區,為綜合體各項功能和組織運行提供服務和保障的功能區域。
創新規劃理念:
8、衍生產業區——田園綜合體高級發展模式試點區
創新規劃理念:田園綜合體同樣可以在關注農業基礎、關注農民利益的基礎上,發展衍生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打造多元產業融合。可發展的產業要具有農業及區域文化相關性,如旅游產業、文化創意產業、養生養老產業、農業相關文化地產業等,并可發展一些新興產業,如互聯網農業、體育產業、影視產業、科教產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