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盛夏,中央七套“鄉約”欄目組走進鎮原,并在北石窟寺文化生態旅游區現場錄制節目,鎮原的書法,香包、刺繡等民俗文化產品及鎮原的糖油餅、鎮原老席等特色美食得到欄目組的一致認可和好評,并通過電視、網絡等新型媒體向全國人民進行展示。節目錄制播出后,北石窟寺文化生態旅游區等景點旅游人數呈井噴式增長。與此同時,鎮原縣書畫萬里行活動在北京、青海、西安等省市相繼成功展出,縣城書畫一條街交易也空前火爆,潛夫山、原峰山、三岔紅軍長征紀念館等維修擴建全面完成……全縣文化產業快速推進的喜訊頻傳。
近年來,鎮原縣搶抓“一帶一路”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有利機遇,堅持“突出特色、高位規劃、項目引領、產業聯動、凸顯品牌”原則,大力實施“精品研創、產業提升、人才培育、文物保護、文博會展、文化共享”工程,確立了“書畫之鄉、絲路通衢、王符故里、人文鎮原”旅游新名片,全力打造“一驛一城一帶”“三山三寺三池”“兩館兩園”等景點。通過挖掘整合自然景觀資源、民俗文化資源、歷史遺存資源以及紅色旅游資源,編制完成了7個景區的總規和詳規。開發建設了慶陽北石窟寺文化生態旅游區鎮原北石窟驛景區,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4.5億元,成為全市重點旅游景區;成功引入慶陽天潤陽光種植專業合作社投資開發白馬池景區;投資286萬元,完成了潛夫山森林公園3A級景區創建工作;完成了胡氏文化博覽園太后祠及太后塑像等一期工程,全面提升文化“軟”實力,打文化牌、唱經濟戲,為群眾增收致富開辟新路子。
鎮原縣在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將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經濟”來發展。通過創新培育“文化+旅游+服務”等新型業態,著眼培育消費熱點,積極推進信息、綠色、住房、旅游休閑、教育文體、健康養老“六大消費工程”。以“一驛一帶一城、三池三山三寺”為中心,以北石窟文化生態旅游區、“三池”、胡氏文化博覽園、書畫產業基地等景區,帶動潛夫山、雞頭山、三岔紅軍長征紀念館等主要景點開發建設,與延安、南梁、周祖陵、崆峒山等景區相串聯,融入陜甘寧革命老區黃金旅游經濟帶,構建大旅游格局,促進旅游與脫貧攻堅、美麗鄉村、特色農業、鄉土文化深度融合,讓鎮原成為鄉村旅游最佳選擇地。
近日,北石窟寺文化生態旅游區依然人來人往。正在購買鎮原油餅的西峰游客牛麗敏告訴記者:“我是電視上看鄉約這個欄目,看到這個景點打造的很不錯,今天帶兒子來逛逛,看到里面的建筑古樸,挺吸引人的,游客也很多的。聽說里面有個八卦院,是那種古樸的窯洞,我還沒去看呢,對這個很感興趣。”
鎮原縣將發展旅游與農業、住建、扶貧等工作深度融合發展,創新形成了大景區帶動、觀光采摘休閑養生、特色餐飲體驗、特色旅游農產品開發4種旅游扶貧模式,積極引導茹河川區示范輻射帶動7個鄉鎮21萬民眾4.5萬貧困人口增加收入。打造形成了上肖楊城油用牡丹示范園、屯字天潤陽光花海旅游基地、武溝5000畝萬壽菊種植觀光園等八大休閑觀光采摘基地;全縣共建設農家樂67處,引導市民體驗農村田園生活;以全縣30多家鄉村文化旅游公司為龍頭,帶動民眾從事香包、剪紙、手工編織、地毯加工等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制作銷售,深度開發屯字蘋果、三岔黃酒、杏產品等農特產品,帶動民眾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