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以來,著力打造新時代產業體系成為實現我國產業良性發展、促進國際競爭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抓手,是宏觀經濟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當前,產業邁向中高端進程明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8年上半年宏觀經濟運行數據顯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在以下方面得到促進與加強。
首先,三大產業結構更趨優化。2018年上半年,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依次為5.27%、40.41%和54.32%,三大產業結構與歐美發達國家更為趨近。一般而言,發達國家因先發優勢,在產業的形成、結構的整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參照性。三大產業增加值向第二、第三產業傾斜,特別是發展第二產業中的高端制造業、第三產業中的現代服務業是我國實現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環節。與此同時,服務業增加值的增長主要來源于制造業融合、金融和科學技術等現代服務業的規模擴大,是對第一、第二產業形成補充效應的有力保障,會進一步刺激產業轉型升級。因此,從產業結構角度出發不難發現,上半年一方面我國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另一方面產業增加值主要來源于中高端產業領域。
其次,產業數據顯示發展更趨合理,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持續保持健康發展狀態。生產價格的波動直接導致第一產業景氣程度,同時也是衡量我國生產成本波動的指標之一。2018年上半年,農產品生產價格進一步得到控制,農產品價格指數也下降至97.0,低于2017年底98.6的水平。另外,制造業成本也得到很好控制,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維持在50至51數值區間,沒有發生劇烈變化。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上半年大致保持了4%左右的同比增長,企業盈利能力得到進一步擴大。產業內部生產成本的穩定控制、企業盈利能力的增長相結合,進一步釋放了我國產業發展空間,為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創造更為有利的基礎環境。
再次,對外貿易數據反映產業邁向中高端進程加快。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有序推進,在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保持較快幅度增長的同時,出口工業制成品的技術含量也在快速提升。我國主要出口產品由以往的服裝、紡織品逐漸向精密儀器、電氣機械等高端產品轉型。根據聯合國貿易數據庫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電信設備和儀器、電氣機械和儀器、辦公電器出口總值分別為2775億、2662億和1741億美元,三者成為我國出口總值排名前三位產品。此外,道路車輛、金屬制品、道路機械等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占比也實現了逐年提升。出口產品逐漸向資本、技術密集型過渡,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產業升級使產品技術含量進一步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再度重視制造業,特別是重視高端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塑造,可能會加大對中國制造的威脅。美國鼓勵制造業“回流”,推動“再工業化”計劃,并通過貿易限制形成對我國高端制造業的遏制,對我國造成貿易順差收窄、資本外流雙重考驗;德國“工業4.0”在推動數字經濟、智能設備、網絡安全、新材料、智慧城市、未來醫療等新興產業建設的同時,提升其高端制造國際競爭力。歐美國家產業也正在實現轉型升級過程中,“競賽式”發展無形中擠占現有市場,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挑戰。
然而,本輪世界產業轉型式發展也為我國產業帶來重大機遇,為實現高質量發展,保證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并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在宏觀經濟“保駕護航”的同時,需要不斷突破產業發展瓶頸。一方面,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領”,爭取本輪工業革命先機。政府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和競爭環境,讓企業充分參與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另一方面,完善資本市場,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為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和融資保障。建立更為完善的資本市場制度,并使制度有效服務于培育產業發展是資本市場有待關注的重點問題。
最后,我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已被激活,將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上半年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高達78.5%,消費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伴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紅利的不斷釋放,產業高質量發展與消費需求的不斷銜接,有望實現產業更高效的轉型升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