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克強總理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擴大跨境電子商務試點,支持企業建設出口產品海外倉。一時間,海外倉成了業內熱詞。
所謂“海外倉”,是指跨境電商企業按照一般貿易方式,將商品批量出口到境外倉庫,電商平臺完成銷售后再將商品送達境外的消費者。近日,記者在走訪我省跨境電商企業時了解到,基于海外倉利于提升配送時效、節約物流成本、改善用戶服務等優勢,我省不少跨境電商龍頭企業已將建設或租用海外倉作為其海外布局的重要一環。
與此同時,亦有業內人士指出,建設海外倉成本高,且存在運營風險,中小企業不宜單打獨斗。
海外倉是否是跨境電商的“新風口”?閩企在此有何作為空間?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提升時效、改善服務,閩企加速建倉
“建海外倉,能解決跨國寄件的時效、成本、清關、禁運等問題,而這些都是傳統跨境物流的痛點。”福建縱騰網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聰近日對記者表示。作為我省跨境電商出口的龍頭企業,早在8年前,縱騰就在美國設立海外倉。
“當時,3C配件是我們最主要的賣品,但諸如筆記本電池這樣的商品,以郵包空運不確定因素較多,而國外消費者又希望能馬上換上配件。當時我們就想,能否在美國設倉庫,把貨物用大貨柜批量出口,這樣發貨更快,成本也更低。”
2008年,縱騰在紐約租用場地開設首個海外倉,后考慮到稅率因素,倉庫搬到了新澤西。近幾年,隨著業務量越來越大,公司還在英國、德國、荷蘭、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地建倉。
同樣選擇將倉庫建在新澤西的還有泉州家世比家具有限公司。家世比是近年來淘寶、京東等平臺上家居產品銷量與營業額的領軍者。去年起,公司開始拓展跨境電商市場。
家世比公司副董事長賴水清算了一筆賬:一個10公斤左右的布衣柜,若從國內直郵發貨到美國要三四百元的運費,可通過海外倉,每個平均運費只要兩元,即便加上國外配送費用也遠低于直郵。
“據測算,海外倉直接發貨到當地客戶手上的成本將至少降低30%—40%左右;更可觀的是,我們回收成本的時間也將提前15天左右。”德化利和陶瓷有限公司外貿負責人張奎海說。
過去由于國際物流環境復雜,跨境電商一般以200克以下、不易破碎的商品為主打,而一旦海外倉成了標配,銷售體積較大、價值較高、易碎的商品就有了可能。“包括陶瓷制品、戶外產品、鐵藝家具在內的我省特色產品,就更容易通過電商渠道走出國門。”李聰說。
受訪企業普遍認為,海外倉絕非只是B2C發貨直郵集散地。“它還是海外貨物集散地、前端貨源品質的檢驗地,另外還是企業展示品牌、咨詢和售后的窗口。” 味民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黃衛民表示。
以售后為例。原本由于無法處理退貨,不回收而直接補寄商品造成的損失已成為跨境電商企業的固定成本。現在海外倉可回收退貨、提供簡單維修服務,也能保障第一時間補寄商品,在降低損失的同時還能提升服務質量。
投入巨大、風險隱性,建倉切勿盲目
“走過這么多年,我依然覺得建海外倉并非易事。對中小企業來說,投入是要邁過的第一道坎。”李聰對記者坦言。
據介紹,西方國家的人力成本普遍高昂,如在美國倉庫,工人的最低成本達每小時14至15美元;其次是倉庫租金高昂,美國的海外倉年租金為100-120美元/平方米,即便是相對便宜的德國也達到60-100美元/平方米。
另外,建設海外倉還要投入硬件設備、開發軟件系統等。“粗粗算來,在美國建一間規模3000平方米左右的海外倉,資金投入大概在上百萬美元。”李聰說。
廈門一家跨境電商企業負責人提醒我省企業,租倉時業主需要提供企業信用證明,新設立公司大多無法提供,那么就必須繳納巨大保證金給銀行做擔保。
除了成本考量外,企業設立海外倉還要面臨一些“要命”的風險。
記者了解到,伴隨著海外倉熱,近兩年,在福建、廣東、浙江等地,開展海外倉業務的中小企業不在少數,但其中一部分最終因經營不善而停業。
“海外倉涉及的環節非常多,需要非常專業的運營體系和團隊,也需要有一定的海外資源。”省跨境電商協會一位人士透露。
“清關風險、產品質量問題、庫存壓力、產品競爭力、稅務合法性,都是隱藏的風險。” 總部位于深圳的第三方海外倉服務商——飛鳥國際創始人李哲戩認為,對于初涉海外市場的企業而言,海外倉的合法性、稅務、清關以及產品質量的各種解決方案都是很重要的。
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海外倉絕非他們成本預算和進入海外市場的必要因素,更多則是為了提高服務質量、開啟本土化運作的考量。對于中小跨境電商企業而言,最適合輕資產、最適合需要更多產品及時上架的物流模式,或許仍是海外直郵。
李聰認為,跨境電商企業月銷售沒有達到200萬元-300萬元人民幣,絕不要考慮海外建倉,這是門檻問題,即便與第三方機構合作亦是如此!
整合資源、抱團發展,或成行業新趨勢
單獨建倉有風險,我省企業開始尋求抱團發展。
近期,德化陶瓷企業就開始抱團 “走出去”,攜第三方國際倉儲與配送物流服務的運營商——“出口易”運作海外倉。
“貨物送達后,將由我們的當地公司負責倉儲配送,一旦有客戶在網上下單,就可以直接從海外倉發貨。” 出口易項目負責人謝植校說。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中小企業在平攤風險、降低成本的前提下進行的有意義的探索。
而我省的跨境電商“大佬”們則紛紛醞釀利用既有海外倉資源,向第三方服務商轉型。
“我們打算建設一個跨境電商智慧云平臺,并以此為中心,把海外華僑現有的倉儲資源整合起來,為跨境電商企業提供海外倉服務。”黃衛民表示。據介紹,該公司設在美國紐約的項目已經啟動,并已與華商經營的餐館和超市的相關協會簽訂戰略協議,計劃將現有的倉儲資源整合為北美的福建商品展示中心、交易平臺。
泉州家世比也明確表示,在其未來海外倉的布局計劃中,企業自建的海外倉不僅僅是為企業自身服務,還可以與亞馬遜等第三方跨境電商平臺合作,實現共建共享。而總部設在泉州的中興海絲路跨境電商平臺則已在澳大利亞、新西蘭、香港等地建立了3個海外倉,為我省跨境電商企業提供供應鏈綜合服務。
省內另一跨境電商龍頭企業——福建榕金集團在海外倉領域有資源優勢。其母公司多年來在美國從事的是針對中餐館的食品配送,已有5萬多家客戶,在全美各州有總量達5000萬平方米以上的倉庫,還有30個共500萬平方米的冷鏈倉庫以及1000多輛冷鏈卡車。
目前,該企業打算利用這些資源,為省內跨境電商企業提供第三方海外倉和區域物流配送服務。但他們還存在一些顧慮:首先是對除食品外的其他行業的清關、稅務、外匯結算等政策不熟悉;另外,對相關法律也沒有吃透,比如貨物銷不掉,物權屬于誰;待儲存配送的物品若被檢出不合格或為假貨,是否會受到牽連等。
“希望政府部門能對有海外資源、有意愿發展成第三方服務商的企業加大幫扶力度,包括政策指導、資金扶持、人才培養等。”榕金負責人表示。
據悉,為發揮1580多萬閩籍華僑華人的資源優勢,依托我省僑商開設的20多萬家餐飲店、超市等實體店,省商務廳已在深入調研,瞄準主要痛點,起草推動我省跨境電商海外倉體系發展相關舉措,擬對企業海外倉建設和改造、海外倉信息系統建設、海外實體店轉型升級、企業運用海外倉拓展市場等予以扶持,逐步建立形成遍布全球重點區域的“跨境電商采購+海外展示交易+集散分撥配送+售后服務保障”的海外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