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步推進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組織實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央財政醫療衛生支出1277億元,比上年增長4 .5%。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4.01億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8.3億人。
大力支持社會資本興辦醫療衛生機構,在服務準入、醫保定點等方面一視同仁。扶持和促進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發展。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新藥創制項目技術總工程師桑國衛院士曾經指出,生物醫藥產業是事關人民健康的重要產業,是網絡經濟之后又一個經濟增長點,加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是提高綜合國力的戰略選擇。
國務院在2007年底批準將重大新藥創新列入國家16個科技重大專項,目的就是通過創新藥物的研究開發、藥品大品種技術改造、創新藥物研究技術平臺建設、企業新藥孵化基地建設和新藥研發關鍵技術研究,提高中國制藥業的核心競爭力。
“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具有自己的特點”
中藥創制是“魚塘里撈魚”,中藥產業不僅是中國生物醫藥發展極具潛力的突破口,也日益為世界醫藥界關注。
全球生物產業以每五年翻兩番的速度發展,美國2003年醫藥衛生相關產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就達到了15%,法國占GDP的11%,我國目前只有4.7%。但是反過來應該看到,我國發展潛力很大。
每次聽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新藥創制項目技術副總師張伯禮院士談及這個產業前景,都會被他的激情感染,“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已經有了一個良好基礎,成為極具前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后發展關鍵是找對突破口。
“飽含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底蘊的大中藥產業不僅具有自主創新獨立知識產權,更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征。它有巨大的包容性,又會產生綜合效益。”他提出,與世界先進國家生物醫藥產業相比,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具有自己的特點,實施重大新藥專項,有力地推動了大中藥產業的形成,這一產業200 年產值有望達到7000億元。
越來越多業內人士認為,相比化學藥新藥創制,中藥創制是“魚塘里撈魚”,中藥產業不僅是中國生物醫藥發展極具潛力的突破口,也日益為世界醫藥界關注。
國務院參事劉燕華在任科技部副部長期間,分管中藥現代化多年,他就曾表示,應加強以中藥為原料的各類工業產品研究開發,以提高中藥資源的附加值和利用率,其市場規模可能是現在中藥工業產值3—5倍,將有可能極大擴展中藥產業范疇和中藥產品市場,培育發展新型大中藥產業。
科技部自1 6年提出中藥現代化發展戰略,1 年批準建設第一個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以來,至今已經批準了22個省市自治區建設基地的申請,其中有11個基地已通過了一期建設規劃的驗收。
據科技部統計,推動中藥現代化10年間,我國中藥工業取得了巨大發展,中藥工業產值增長了5.71倍;同期醫藥工業產值增長了5.5 倍。1 5年中藥工業產值僅占醫藥工業的18.8%,而到2007年中藥工業產值已經占據了醫藥工業產值的27.5%。中成藥工業從業人數增加了約8.7萬人,增長34.25%,超過醫藥制造業從業人數增長率16.1 %約18個百分點。
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出,與醫藥工業的發展相比,近10年來中藥工業的規模、質量和效益都取得了明顯的提升。劉燕華說,能夠以較小的規模和相對薄弱的工業基礎跟上甚至超過整個醫藥工業的發展速度,其中不能否認現代科學技術產生的支撐作用和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做出的重要貢獻。
“中藥產業能使農民就地致富”
中醫藥在預防、康復、養生、保健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為世人矚目。以中藥為原料開發食品、保健品、化妝品、日用品等已成為一些省份中藥產業的新亮點。
“我到貴州大方縣調研時,聽農婦講,她去年承包了7畝林地種天麻,一畝能有1萬多元的收入,一年下來,比丈夫在外打工3年賺的錢還多呢。” 為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傾力10年的科技部社會發展司調研員鄒健強認為,大力推廣中藥材規范化生產,不僅農民可以不再背井離鄉去賺錢,也是保障中藥工業產品質量、中醫臨床醫療水平和中藥產品出口創匯的迫切需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預防為主的醫療保健方式已成為人們的選擇。中醫藥在預防、康復、養生、保健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為世人矚目。以中藥為原料開發食品、保健品、化妝品、日用品等已成為廣東省中藥產業一個新亮點。“廣東涼茶”2006年入選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后,“王老吉”涼茶大舉“北伐”成功,年銷售額已經突破200億元,甚至已對“飲料巨人”可口可樂形成沖擊。
張伯禮用了3個“沒想到”,表達他對中藥產業10年來從無到有的感慨:“我參加科技部在11省的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驗收,對我教育很大。我沒想到各省那么重視這個產業的發展,積極性非常高,沒想到當地農民和社會各界這么熱情支持,沒想到這個產業發展這么快速,已經成為山西、甘肅、浙江、江西、廣東、貴州、四川、陜西等區域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民族醫藥工業,形成自主創新能力的優勢產業,呈現了戰略新興產業的顯著特征。”
張伯禮認為到2015年,包括中藥工業、中藥農業、中藥商業、中藥保健品、中藥食品、中藥化妝品、中藥獸藥以及中藥加工裝備制造業等在內的大中藥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更重要的是,中藥除了治療藥品,它的產業鏈很長,涉及到開發保健品、食品、飲料等等,這些領域將會帶來大量就業機會,使農民就地致富,還可以促進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生態環境,綜合效益突出。”
“不創新機制難以全面推進并取得實效”
盡快組織制定第二期中藥科技產業建設規劃,并完善中藥工業及相關產業發展的支持、保障政策。
科技與經濟怎樣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真正結合,又避免低水平重復?如何能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又不脫離實際?采取什么方法可以做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劉燕華的答案是,“產學研、農工商”六位一體共同推動中藥產業發展,這是10年基地建設過程中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最有特色也是最有效的經驗。
鄒健強舉例說,為保證中藥工業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以及藥材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政府主管部門要求企業到農村去建立藥材基地以保障原料來源;在發展中藥農業的過程中,農民需要資金和技術,這就要求企業在投入的同時邀請專家到農村藥材產區培訓指導農民生產,并在生產出合格的藥材后給農民的藥材一個合理的價格,由此企業得到了品質穩定的藥材,農民得到了收入,科技人員既發揮了指導作用還可以在產地研究能開發出新產品,而商業也有了一個好產品去銷售。這種良性循環就是基地建設的基本模式,有了這種形式,通過政府引導,這個產業前景喜人。
“10年前,中藥現代化是個美好的夢想,今天這個夢想已成為現實。”10年間,從調研、立項、規劃到驗收,踏遍全國22個中藥現代化產業基地的每一塊土地的鄒健強體會頗多。
劉燕華曾用“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形容10年來我國中藥產業的發展,他提出,“目前從中藥農業、中藥工業、中藥商業到中醫藥服務業的產業鏈已經基本形成,發展模式開始從粗放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但中藥產業鏈條長,不創新機制靠以往的做法是難以全面推進并取得實效的。”
針對目前中藥及相關產業重復建設現象突出,盲目建設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園、中醫藥商城,而且省市區域間協調合作體制、機制缺位,企業間協調、互補需求迫切,但無相應的市場運作模式和扶持政策等問題,張伯禮建議,盡快組織制定第二期中藥科技產業建設規劃,制訂發展中藥工業及包括中藥工業、中藥農業、中藥商業、中藥保健品、中藥食品、中藥化妝品、中藥獸藥等相關產業的統一規劃;并完善中藥工業及相關產業發展的支持、保障政策。
國家相關部委應繼續將中藥基地建設作為重點,加大對基地建設的支持力度,促進各基地間加強聯合和互動,資源共享、優勢集成、共同發展。他建議國家相關部委設立中藥現代化專項資金,繼續加大對中藥產業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在科技條件建設、重點實驗室、技術平臺、工程中心及人才培養等向中藥產業傾斜。
張伯禮用“舉一業,惠四方,前途無量”為我們描繪著生物醫藥產業的帶動作用。生物醫藥產業是民生產業,科技含量高,利潤率高,企業投入越來越多,一些風險投資也轉向生物醫藥產業,初步估算到2020年我國醫藥衛生相關產業的產值將達到4萬億左右,加上相關生物產業產值將達到6萬億元左右,因此我們大家都要有信心,生物醫藥產業不僅是戰略產業,而且將是支柱產業,將來會占到我國GDP的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