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國內唯一的硅襯底LED芯片制造企業晶能光電的芯片生產線
江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
預計全年,江西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6700億元,同比增長11.8%;主營業務收入3萬億元,增長13%;利稅總額3000億元,增長10%
工業運行基本情況
預計全年,江西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6700億元,同比增長11.8%;主營業務收入3萬億元,增長13%;利稅總額3000億元,增長10%。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形勢下,三大指標總量可望全面完成年度預期目標。
主要指標全面增長。1~10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完成增加值5406.1億元,增長11.8%,列全國第4位、中部第1位;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近2.4萬億元,同比增長13.5%;實現利稅總額約2.3萬億元,同比增長16.9%。
主導產業平穩發展。預計全年紡織、建材產業突破2000億元,電子信息、汽車產業確保過千億元,光伏產業有望實現千億元目標。
產業集群有序推進。預計全年100億元以上產業集群可達34個、新增8個。
園區經濟邁上新臺階。預計全年,全省園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萬億元,增長14%;完成工業增加值5200億元,增長11.5%;上繳稅金900億元,增長18%;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元園區73個、新增4個。
工業能耗大幅下降。前三季度,全省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0.81噸標準煤/萬元(可比價),同比下降10.0%,遠超過年目標4%。
2014年主要工作亮點
(一)聯點幫扶化解企業困難。完善聯點工作機制。省、市兩級領導掛點工業企業超過400戶,主營業務收入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1/3以上。
(二)產業集群工作扎實推進。一是建立了推進機制。出臺了《全省重點產業集群推進工作方案》和《2014年省工信委推進全省重點產業集群發展主要工作安排》。二是出臺了專項扶持政策。形成了《江西省重點產業集群基本情況和發展路徑》,制定了《關于加快產業集群發展促進工業園區升級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認定了20個示范產業集群。
(三)“一產一策”取得成效。今年出臺了電子信息、煙草等產業發展意見。光伏產業幫助賽維等8家光伏企業進入工信部光伏制造行業規范公告企業名單,制定了全省光伏應用產品推薦目錄。稀土產業制定了《江西稀土集團組建工作指南》,組織編制了《贛州稀土集團牽頭組建中國南方稀土集團實施方案》,已獲工信部批準。
(四)穩步推進重大項目建設。一是推進了一批重大項目。篩選確定了42個投資20億元以上的重大工業項目作為年度推進重點,落實省級用地指標9675畝。二是安排了專項資金。開展了2014年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引導資金項目遴選工作,初步確定了36個項目擬納入扶持計劃。三是對接和引進了一批重大項目。
(五)園區管理服務水平提升。一是工業園區物流港試點順利啟動。二是融資服務不斷完善。組織制定《江西省工業園區中小企業信用等級評定辦法(試行)》,扎實推進小藍經開區等13個中小企業信用示范區建設試點,“財園信貸通”在工業園區實現全覆蓋。截至目前,累計為44個園區解決企業融資突破100億元。三是園區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25個園區列入第二批管理信息化建設試點。
(六)惠企政策措施落地有聲。一是出臺增產增效獎勵辦法。2014年度整合設立2億元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內的企業以及行業龍頭企業用電增量進行獎勵,組織了2014年上半年增產增效獎勵申報審核工作。二是出臺“三百”工程實施意見。力爭通過3~5年努力,在全省培育100戶優強企業、100個知名品牌、100名優秀企業家。三是研究落實穩增長政策。
(七)融資平臺成果豐碩。一是充分發揮信用擔保體系的作用。二是搭建網絡融資超市。建立“中小企業網絡融資超市”。目前已整合了全省總計55家金融服務機構和107款銀行貸款產品,為167家企業獲得5億元貸款。三是扶持企業上市融資。目前全省已有9家中小企業通過“新三板”掛牌上市,14家已報全國股轉中心,后備企業70家。
(八)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完善。一是加大對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培育和輔導力度,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6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隊伍突破200家。二是繼續強化省級新產品立項、鑒定和驗收工作。三是加快省工業院士工作站建設。四是產學研合作平臺進一步夯實,全省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總數達到7家。
(九)化解產能漸有成效。一是按照國家要求落實淘汰落后政策。對89家列入2013年國家公告的淘汰落后產能企業進行了檢查驗收,完成國家下達的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研究確定我省2014年淘汰落后產能年度目標和企業名單,共有80戶工業企業通過工信部審核并列入國家公告。二是健全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制定了《江西省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實施意見》,以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工作任務分工方案。對全省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和船舶行業建成違規項目進行了清理整頓。
2015年重點工作初步考慮
完成明年全省工業經濟發展各項目標任務,重點做到“七個著力增強”:
(一)著力增強優勢產業競爭力。圍繞產業鏈構建,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加快細分領域做大做強和主營收入過千億元步伐。一是突出抓終端高端。引導鼓勵裝備、汽車、電子信息等產業向終端延伸,推動有色、鋼鐵、醫藥、紡織、食品等產業向高端發展。二是突出抓產業鏈對接。引導各地對照戰略性新興產業細分領域產業鏈圖,與省內外重點區域、重點企業加強產業鏈對接。三是突出抓主導產業、首位產業。四是突出抓“一產一策”。
(二)著力增強產業集群集聚力。以工業園區為平臺,大力推動企業集聚發展,切實增強產業集聚效應。一是強化規劃引導。按照“一群一規”要求,抓好60個省級重點產業集群、20個示范產業集群規劃編制和實施。加強產業集群規劃與區域產業規劃的對接,形成“一園一主導”格局。二是強化平臺建設。三是強化集群優勢。
(三)著力增強產業升級后發力。圍繞壯大龍頭企業、招大引強、重大項目建設,培育扶持一批新增長點,為工業產業升級奠定發展后勁。一是加大培優扶小力度。大力實施“三百”工程,加大對擬上市企業支持力度,繼續優選扶持一批優強企業和認定一批“專精特新”成長性中小企業。二是加大招大引強力度。每個行業確定3~5個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組織開展針對性產業招商。三是加大項目推進力度。遴選確定一批總投資10億元以上的重大工業項目進行重點調度、定期分析。會同有關部門建立省調度重大項目協調機制。組織篩選一批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進行專項扶持。
(四)著力增強園區發展支撐力。大力推進平臺建設,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園區轉型升級。一是推進物流平臺建設。加速推進吉安井開區等5個物流港建設試點。二是推進融資平臺建設。繼續推廣“財園信貸通”、“小微信貸通”、“助保貸”、“互助信貸通”等模式。加強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加快建立信用等級評定體系。三是推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
(五)著力增強融合創新驅動力。主動搶抓信息化發展機遇,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一是大力推進兩化融合示范項目。繼續實施“個十百千萬工程”,完成3~4個示范園區、50個示范企業的認定。二是大力推進智慧園區建設。推進南昌航空城兩化融合創新產業園建設。依托工業園區開展管理信息化試點,支持25個試點園區建設信息網絡服務平臺。三是大力推進創新平臺建設。加大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培育、輔導和認定力度,加強企業技術中心的動態管理、運行監測和績效評估,組織和幫助具備條件的企業申報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四是大力推進創新成果孵化轉化。強化新產品立項、鑒定、驗收工作,加快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設,加強產業、集群、企業與院士的對接。
(六)著力增強協調服務推動力。加強部門協調、省市聯動、政企協作,優化企業發展環境,保障工業經濟運行各項年度目標任務的完成。一是強化部門協作聯動。積極推進省、市屬國有企業擴張和重組。打造一批重大項目推介、招商平臺,聯合建設發展一批產業轉移示范區。二是完善領導聯點機制。研究省直部門、省市協調解決聯掛點企業困難和問題的聯動機制。三是強化運行監測調控。加強工業運行動態監測分析,采取有效應對措施。
(七)著力增強工業發展新活力。深化工業領域改革創新,以改革創新引領工業產業升級。一是創新工業園區體制機制。優化園區機構設置,形成精干高效的扁平化架構。鼓勵園區探索“園中園”,試行既負責管理又實行公司化、市場化運作的體制。鼓勵將市(縣)行政服務中心延伸到園區。二是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三是引導非公企業抱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