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文化產業存在一種現象:一方面是影視劇、圖書出版、舞臺劇、書畫、音樂等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規模實現了高速增長,總量巨大;另一方面,在文化產品的供給方面仍存在巨大缺口。
據國家統計數據,我國文化消費潛在規模為4.7萬億元,而實際消費僅為1萬多億元,缺口超3萬億元。而且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存在大量無效供給,有數量缺質量,真正被社會大眾認可的精品不多,海量的產品不能全部轉化為有效消費需求。如經不完全統計,2015年全國制作生產電視劇達到1.5萬集,但有50%的電視劇沒有播放,能播出的電視劇又只有50%盈利。從供給側理論講,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資源使用效率不高、創新能力不足、文化精品缺乏、文化供需錯位等矛盾,這些矛盾說明文化領域文化產品有效供給短缺和無效供給過剩,文化產業要健康快速發展,也需要"去產能、去庫存、補短板"。
面對我國文化產業存在的這種供給側結構性失衡的矛盾,如何釋放市場活力,從供給側發力,通過創新生產思路,創造新的消費增長點,供給更多更高品質的文化產品,將是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的突破口和關鍵所在。
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根本問題體現在三層遞進結構,第一層次是市場的表象,體現在產品(服務)的生產和消費。第二層次是產品供給背后的要素供給。第三層次也是最高層次,是要素供給背后的制度供給。
我國當前文化產業的發展,在消費、要素、機制三個方面都存在薄弱問題,要通過改革和創新進行頂層設計,制定著眼于文化產業中長期發展的戰略,深層次、全要素驅動文化產業的供給側改革,促進文化產業創新,使文化產業煥發巨大活力。
把工作重心放在創新供給上
以內容為主的文化產品,應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如果說文化供給能否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是衡量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那么文化供給的質量,則是能否滿足文化消費需求的重要前提。
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同時關注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尊重市場和經濟規律,考慮市場需求,以需定供,按照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功能的文化需求進行文化產品的生產。但以需求引導供給,會使供給永遠滯后需求。從文化產業看,大部分精神文化消費需求,是在文化產品生產出來后被創造出來的。"供給創造需求"是一條普適性的定律,所以發展文化產業不能只考慮需求側,應當突出供給側,把工作重心放在創新供給上,從供給、生產端入手,以供給引導需求,讓供給走在需求前面,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根據群眾文化需求,精心設計產品內容和服務項目,創新供給方式和載體,向社會提供導向正確、品質優秀的產品和服務,提升文化供給質量,創造文化消費需求,提高人民欣賞水平,實現兩個效益統一。
以"文化+"建立全產業鏈
真正能夠滿足文化消費需求的不是產品,而是產品質量;能夠激發消費者持續文化消費需求的不是供給數量,而是供給質量。
發展文化產業要杜絕低俗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淘汰過剩供給、清理僵尸供給、盤活呆滯供給,將資源要素從過剩的產能中釋放出來。要警惕封建落后文化"沉渣泛起",警惕西方文化糟粕,拒絕以丑態"愚樂"觀眾、以病態刺激觀眾、以媚態迎合觀眾。
提高文化供給質量,要針對文化產業十大類產業群,從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生產、供給入手,調整文化產業供給結構。
創新能力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動能。文化產業是最活躍的新消費領域,具有極強的關聯性。發展文化產業要以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地產、文化+貿易、文化+金融等多元融合的新模式,帶動文化創意與其他產業的跨界融合,讓文化創意與人們的生活更貼近,通過創新文化業態,創造新供給、新需求,提高文化附加值,延長文化產業價值鏈,創造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助推文化產業轉型升級,重構文化產業的生態環境。
講好故事對接國際需求
文化產品結構性過剩,表現在文化產品的銷售終端,但根子在文化生產的要素市場。文化產業依靠創意,但創意不能通過文化要素市場配置資源,就只能停留在創意層面,不能轉化為文化產品生產,不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現在文化產業要素市場不完善,文化產品銷售終端不順暢,文化產品生產出現"腸梗阻"。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性要素供給,包括傳統的土地等自然資源、資本和勞動力,以及技術、知識、制度、管理和人才這些創新要素。要針對資本供給不足、市場體系不完備、土地資源供給與產品產出關聯性不強、文化資源挖掘與利用不足、人才資源匱乏、技術創新乏力、知識積累不足等問題,完善要素市場。特別是要加大"創新性要素"的供給,帶動產業創新。
要形成"市場牽引、需求導向、資源整合、要素協同、產業輻射"的全鏈條、全要素運行模式,進一步完善文化市場運行機制和監管體制,在文化產品產業鏈的創作、生產制作和營銷傳播等環節,優化和集成生產要素資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發揮集群效應,創造更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文化發展的質量,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文化業態不斷創新,帶動文化產業的新發展。
發展文化產業要提升國內市場的供給水平,也要提升對國際需求的供給水平。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講好"中國故事",布局全球文化市場,引導和鼓勵國內有條件的文化企業積極進行海外投資,直接進入國際文化市場,逐漸打造一批有競爭力的國家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
宏觀微觀并舉加強頂層設計
宏觀政策要站在全球知識更新的高度,準確把握產業變革的趨勢,從文化產業的源頭入手,解決產業、企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推動文化產業長遠發展的升級轉型。微觀政策要調整和優化文化產業的財稅、金融、投資、土地、人才和環境政策,形成有利于文化消費升級和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政策環境。產業政策要以文化產業基本規律為出發點,著力于優化文化市場結構,提高文化企業發展效率。
國家通過出臺一系列文化產業政策,形成以市場為主要資源配置機制的市場規則,以及多元主體參與的市場機制、要素市場體系、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投融資服務體系等,使制度供給和機制內洽于要素供給體系,內化于文化產業,從而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
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綠色產業,是服務業中具有高成長性的核心產業。要遵循市場規律和文化需求特征,通過供給側創新,消除傳統文化產業的"虛胖",強健特色文化產業的"筋骨",化解新興文化產業的"內火",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文化價值、藝術品位,促進文化產品從同質化到精品化供給,增強文化供給的有效性,創造和滿足多樣化文化消費需求,從根本上化解文化產品結構性過剩和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實現文化產業持續、均衡、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