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與澳門未來交流座談會3月19日在澳門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主任傅自應、外交部駐澳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沈蓓莉,以及來自內地和澳門的學者和行業代表250多人出席。在座談會上,與會者以“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實現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為主題,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與澳門發展的緊密關系、澳門發展定位與時代使命、澳門科技創新能力、澳門開發海洋經濟等話題進行了互動交流。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在主旨發言中表示,澳門可以尋找機會延伸澳門科技創新鏈條,提高澳門科技產業空間發展的能力,借此參與融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實現澳門經濟適度多元。
澳門特區回歸以來,經濟與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增長了5.2倍,給世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澳門不僅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上經濟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在空間十分有限的澳門,可以通過抓住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歷史機遇,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廣闊市場空間,推動澳門經濟向科技創新領域推進。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粵港澳合作,是沿著產業鏈分工的不同環節依次展開的,走過了粵港澳合作的1.0版和2.0版,目前正在進入3.0版。
1.0版的粵港澳合作內容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把加工組裝行業從港澳引入廣東,合作集中在產業鏈的中游環節。
2.0版粵港澳合作從2000年開始的則是把港澳的服務業引入廣東,合作集中在產業鏈的下游環節。
3.0版粵港澳合作的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將以科技創新為重點,合作將集中在產業鏈的上游環節,創新的融合發展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中的關鍵內容。
對此,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四個核心城市之一,以及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組成城市,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將成為澳門參與和引領區域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澳門需要盡快拓展自身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進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從目前澳門人所受的高等教育經歷看,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新一代澳門人,自身更希望獲得與自己學有所長相匹配的專業工作,其中想進入科技創新和醫療健康領域的專業人士的工作訴求,已經超出了當前澳門現有的產業范疇。澳門特區高等教育部門提供的最新數據也展示出了新一代澳門人的專業結構所發生的變化,他們代表著澳門發展的未來,成為澳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的主力人群。
對此,澳門特區相較于新加坡、盧森堡、冰島等其他微型經濟體,可以充分借鑒這些發達經濟體發展以高技術制造業或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為主導產業的成功經驗,瞄準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探索發展科技創新、文創設計、醫療健康等相關產業服務業。
澳門自身市場對科技創新產業的市場需求量是不足的,如果澳門科技創新發展的視野放在澳門自身的市場范圍內,將很難找到問題的答案。對此,需要從戰略視野上拓展思路,通過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圈,在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中尋找自身科技創新的新定位。
從國內外區域實現經濟多元化戰略的成功經驗看,幾乎每一個地區的新產業培育和發展都伴隨著一個新空間的開發與建設。空間已經十分有限的澳門,可以通過填海開發建設一個新區域,在產業的選擇上重點考慮新一代澳門人未來就業需求,緊緊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戰略,形成以“科創產業 + 文創產業”的服務業生態圈,構建起國際化、開放型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彌補深圳、廣州等城市在科技創新方面“國際化”元素不足的短板,多層次多渠道利用國際科技創新資源,集聚高端創新要素,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與國際科技創新的對接樞紐。澳門可以充分發揮鏈接葡語系國家的樞紐優勢,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企業走進葡萄牙、非洲和巴西市場的投資合作平臺、科技服務平臺、金融服務平臺和國際交流平臺。
規劃澳門填海形成的新區域,可以參照當前國際上開發建設的最高產業園區標準,建設產城融合綜合體——第四代國際產業園。深圳和新加坡都有第四代產業園區的成功案例和經驗,這兩個城市在進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調整,也是通過構建第四代國際產業園,推進和實現了產業鏈的延伸、企業的創新發展和經濟的多元化。
澳門填海新區域可以從開發理念、產業定位、空間布局、生態環境、社會職能五個維度,落實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效益運營的藍圖:
在產業定位上可以聚焦扶持高附加值的創新服務業;
在空間形態上,以打造中高密度產城綜合體為主體;
在社會功能上,盡量實現工作、學習、娛樂、生活四位一體化;
在服務功能上,配套建設高端生活設施;
在節能環保上,綠色發展低碳生產生活,形成環境友好型新區。